成立仅 1 年申报高企:没有财务得分不慌
成立仅 1 年申报高企:没有财务得分不慌
不少成立刚满 1 年的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都会陷入同一个焦虑:“明明符合‘成立 1 年以上’的基本条件,却因为没有完整的 2 个会计年度财务数据,拿不到‘财务成长性’的 20 分,申报优势直接大打折扣,还能成功吗?”
答案是:能!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采用 “综合评分制”,总分 100 分,70 分即可通过。其中 “财务成长性” 占 20 分,剩下的 80 分(知识产权 30 分 + 科技人员 10 分 + 研发投入 20 分 + 创新能力 20 分)才是刚满 1 年的企业 “逆风翻盘” 的关键。今天就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没有财务得分优势的情况下,把非财务指标的分数 “拿满”,顺利拿下高企资质!
一、先搞懂:为什么成立 1 年的企业没有财务得分?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 “财务成长性” 指标,主要依据企业近 2 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来计算(成立满 3 年的企业需提供近 3 年数据)。而刚满 1 年的企业,通常只有 1 个完整的会计年度数据,无法计算 “增长率”,因此这 20 分基本无法获得。但别灰心!从近年高企认定案例来看,不少成立 1-2 年的企业凭借 “非财务指标满分 / 高分”,终以 70-80 分的成绩成功通过认定。
核心逻辑是:用 “硬创新” 证明实力,弥补财务数据的短板。
二、核心策略:聚焦 3 大非财务指标,把分数 “抢回来”
(一)知识产权:30 分拿满是 “保底操作”对于成立 1 年的企业,知识产权是容易拉分的 “核心武器”,必须做到 “数量够、质量优、匹配度高”。
优先布局发明专利,兼顾实用与软著高企认定中,1 件发明专利(或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 I 类知识产权)可计 8 分,远超实用新型专利(1 件 6 分)和软件著作权(1 件 6 分)。如果企业有已授权的发明专利,直接占据优势;若尚未授权,可提交 “已受理” 的发明专利申请(需在评审前授权,否则不计分)。
建议组合:1 件发明专利 + 2 件实用新型专利(或软著),总分可达到 8+6+6=20 分;若能布局 2 件发明专利,直接拿满 30 分(注:I 类知识产权多计 3 件,满分 30 分)。知识产权必须 “跟业务强绑定”避免为了凑数申请与核心业务无关的专利。例如:做人工智能算法的企业,申请 “一种办公用品收纳装置” 的实用新型专利,不仅无法体现技术创新性,还会被评审专家认为 “知识产权与主营业务不匹配”,影响评分。
正确做法:围绕核心产品 / 服务的技术痛点布局专利,比如研发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算法”“一种智能传感器的数据处理系统” 等,确保知识产权与研发项目、产品技术高度契合。
(二)
科技人员 + 研发投入:30 分一分不丢这两项指标看似基础,却容易因 “材料不规范” 丢分,刚成立的企业尤其要注意细节。
科技人员:
10 分拿满的 3 个关键动作比例达标:
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 10%。
成立 1 年的企业人员规模通常较小,建议提前梳理:
研发工程师、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等均属于 “科技人员”,行政、财务、销售等非技术人员不计入。
例如:企业总人数 10 人,至少要有 1 名全职科技人员;若有 2 名兼职科技人员,需提供累计 183 天以上的用工证明(如劳动合同、社保记录)。
材料留痕:准备科技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证明(近 1 年连续缴纳)、学历证书(体现技术背景)、参与研发项目的证明(如项目任务书、研发会议纪要、成果报告),形成完整的 “人员 - 研发 - 成果” 证据链。
避免 “挂靠”:切勿为了凑比例找外部人员 “挂靠” 社保,评审时会核查人员真实性,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直接取消申报资格。
研发投入:20 分的 “细节决胜” 法则归集要 “全”:研发投入不仅包括研发人员薪酬、设备购置费用,还包括原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差旅费、知识产权申请费等。例如:企业为研发项目购买的实验耗材、委托外部机构做的检测报告费用,都可计入研发投入。
比例不踩线:近 1 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需符合要求(营业收入≤5000 万元,比例≥5%;5000 万元<营业收入≤2 亿元,比例≥4%;营业收入>2 亿元,比例≥3%)。成立 1 年的企业若尚未产生营收,需确保 “研发投入有真实支出”,并提供完整的费用凭证(如票、银行流水、采购合同)。
辅助账是 “关键证据”:
即使没有专业的财务软件,也要手工建立 “研发费用辅助账”,按研发项目归集费用,清晰记录每一笔投入的用途、对应的项目名称、支出凭证号,避免与生产经营费用混淆。评审专家通过辅助账能快速判断研发投入的真实性,这一点对刚成立的企业尤为重要。
(三)创新能力:20 分靠 “故事讲得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 分)和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20 分),是体现企业创新体系完整性的关键,也是刚成立企业 “弯道超车” 的重点。
科技成果转化:
30 分的 “数量 + 质量” 双达标数量够:
近 3 年内科技成果转化不少于 5 项(1 项成果转化为多个产品也算 1 项)。成立 1 年的企业可聚焦 “近 1 年的转化”,建议准备 5-6 项成果转化材料,例如:1 项专利转化为核心产品,搭配 4-5 项软件著作权转化的配套系统、测试工具等。
材料 “闭环”:每项成果转化需提供 “成果来源 + 转化过程 + 转化结果” 的完整证明。
例如:“一种智能控制算法”(专利)→ 转化为 “智能温控设备”(产品),需附:专利证书(成果来源)、产品设计方案 / 研发日志(转化过程)、产品检测报告 / 销售合同(转化结果)。避免只提供专利和产品照片,缺乏中间转化环节的证明。
组织管理:20 分的 “制度 + 执行” 双到位制度要 “全”:
建立研发项目管理制度、研发费用核算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等 6 项核心制度,制度文件需有企业盖章、发布日期,避免网上照搬模板(可结合企业实际调整条款)。
执行有 “证据”:光有制度不够,还要证明 “制度在落地”。例如:研发项目管理制度落地,可附项目立项申请书、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落地,可附绩效考核表、奖金发放记录。这些 “小细节” 能让评审专家认可企业的研发管理规范性。
三、避坑指南:成立 1 年企业容易踩的 3 个雷区“临时抱佛脚” 凑专利
申报前 1 个月突击申请 5 件软著,不仅技术含量低,且无法体现 “持续创新”,反而会被认为 “为申报而申报”。建议提前 6-12 个月布局知识产权,确保有足够的研发时间支撑。
财务数据 “前后矛盾”:
研发费用辅助账与财务报表中的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金额不一致,或科技人员社保缴纳记录与工资表人数不符。申报前务必核对财务、人事、研发部门的数据,确保逻辑一致。
忽视 “成长性替代证明”:
虽然没有财务增长率,但可提供 “未来成长性证明”,例如:已签订的大额销售合同、政府合作项目协议、融资意向书等,向评审专家证明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四、案例参考:成立 1 年的企业如何拿下高企?
某智能硬件企业 2024 年 3 月成立,2025 年 4 月申报高企,无财务成长性得分,终以 72 分通过认定,得分构成如下:
知识产权:2 件发明专利(16 分)+1 件实用新型(6 分),合计 22 分;
科技人员:5 名全职研发人员,占总人数 62.5%,满分 10 分;
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 8%,满分 20 分;
成果转化:6 项转化(1 项专利 + 5 项软著),20 分;
组织管理:制度完善 + 执行证据充分,10 分。
核心经验:放弃 “财务得分” 的执念,集中资源把非财务指标做到 “接近满分”,用扎实的创新证据链说服评审专家。
来源: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