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认定 10 年大改:2026 年起,只有 “真创新” 才能活下去
高新认定 10 年大改:2026 年起,只有 “真创新” 才能活下去
2025 年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修订,2026 年正式实施。这意味着,自 2016 年以来沿用 10 年的认定标准,即将迎来 “重构级” 变化 —— 更严的门槛、更准的筛选、更回归创新本质。为什么要改?10 年高新认定,藏了太多 “水分”从 1991 年我国高新认定办法出台,到 2016 年定下现行标准,高新政策一直是企业创新的 “指挥棒”。
但这 10 年,随着高企数量从 2016 年的 10 万家飙升至 2024 年的 46.3 万家,“水分” 也越来越多:伪高新扎堆有的企业靠买专利、凑研发费用 “突击达标”,实际毫无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注水为了凑数,申请一堆 “垃圾专利”,与主营业务无关;研发数据造假把市场调研、日常维护费用硬塞进 “研发支出”,蒙混过关。
这些乱象的后果正在显现
2024-2025 年 3 月,被撤销高新资格的企业达 4532 家,是 2022 年的 6 倍多!大量 “假创新” 挤占资源,真正搞研发的企业反而没得到足够支持。这次修订,本质就是 “挤水分”
—— 让优惠政策流向真正有技术、敢创新的企业。2026 年实施的新办法,可能改哪些核心?
虽然终文件要 2025 年底才出,但结合政策风向和行业预测,这 5 大变化值得关注:
1. 门槛提高:不是 “够线就行”,而是 “够硬才认”研发费用更严不仅看比例(可能维持 3%-6%),更查 “真实性”—— 要求研发项目与核心技术直接相关,像买办公用品、招待客户的费用,再也不能计入研发;专利重质不重量发明专利权重可能从 30% 提至 45%,买的、转的专利不算数,必须是自己研发且能转化成产品的核心专利;科技人员 “去水分”,明确 “研发人员” 必须是直接搞技术的(如工程师、研究员),行政、财务人员哪怕挂个 “研发顾问” 头衔,也不算数。
2. 技术领域 “动态洗牌”:淘汰落后,新增前沿新增未来产业量子信息、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 6 大新兴领域可能加入 “重点支持名单”;砍掉低效技术,一些早已普及的技术(如普通 LED 照明、传统化肥生产)可能被移除,不再享受高新优惠;红黄牌机制技术落后的领域发 “黄牌” 警告,连续 3 年没突破就 “红牌” 淘汰。
3. 监管升级:从 “一次认定管 3 年” 到 “全程盯着你”抽查率飙升认定后 3 年内,可能随时被税务、工信部门联合核查,查研发台账、专利转化记录;数据合规 “一票否决”发生网络安全、数据泄露事故的企业,直接取消资格,追回已享的税收优惠;中介连带追责,帮企业造假的审计、代理机构,可能被吊销资质、列入黑名单。4. 与 “专精特新” 联动:创新 + 产业双达标以后可能不是 “单靠高新就能拿优惠”,而是要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 政策联动 —— 比如,专精特新企业申报高新可简化流程,而高新企业若不属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可能扣分。
5. 评价指标 “重实效”:不看报告看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看转化数量,更看 “收入占比”—— 你的专利转化出的产品,是不是真能带来营收(比如占总营收 60% 以上);成长性加分净利润、营收增长率高的企业可能加分,长期亏损、靠补贴活着的 “僵尸高新” 难再通过。
企业该怎么做?
2025 年是 “后缓冲期”距离 2026 年实施还有 1 年多,现在准备还来得及:
先做 “高新体检”:自查专利:核心专利够不够?是不是和主营业务相关?有没有转化成产品?
核对研发:费用归集是否规范?项目立项书、实验记录、成果报告是否齐全?
人员清单:研发人员的劳动合同、社保记录、工资发放是否与研发项目匹配?
别等政策落地才行动:2025 年想申报高新的企业,按现行标准抓紧准备,争取在 2026 年前拿到证书(旧证在有效期内可能仍有效);已获高新资格的企业,从现在起规范研发台账,别再碰 “造假红线”。
回归创新本质:高新政策的核心从来不是 “减税”,而是 “倒逼创新”。与其花心思钻空子,不如把钱和精力投到真正的研发上 —— 毕竟,2026 年后能留在牌桌上的,只有 “硬科技” 玩家。
来源: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