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引进案例
专利技术引进案例
食品加工,是广义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种类型。“十一五”以来,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已成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农产品保鲜特别是绿色保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种保鲜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减少了农产品损失,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益,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然而,目前质优价廉的保鲜设备及保鲜技术还比较缺乏。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是二商集团公司设立的既为支撑二商食品工业也为食品行业服务的食品科研机构。研究开发工作涉及肉类食品、植物蛋白及淀粉、发酵调味品、营养保健及方便食品、果蔬加工和环境保护等。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长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研究,以期获得健康、卫生、长效的食品保鲜技术方法。
超高压处理(Ultrahogh pressure treatment)技术[1],又称为高静压处理技术。超高压食品就是用超高压加工法处理的食品,使用此种技术把食品置于数千个大气压之中,在不损害食品材料本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调合、加工、杀菌。虽然淀粉和蛋白质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变得表面发光、质地细腻,但色香味都不失原有风味。用这种技术加工的超高压食品不但无菌,保鲜时间长,而且还能使食品增添附加价值,成为人们理想的食品。
“十二五”规划初期,我国超高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食品超高压技术研究较有影响的科研单位寥寥可数。2010年,农业大学和首农集团为改善我国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和设备上的现状,计划设立“十二五”课题,以研究超高压保险设备。在课题设立初期,初定研究设备目标压力为300-400MPa,后经知识产权分析发现,发达国已经突破此界限,正在研究800-1000MPa的超高压力设备。受此影响,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与国际社会超高压设备和技术对接的任务。
1
超高压保鲜”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过程
(一)深入分析,了解实际情况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首先针对我国目前的超高压设备和对应的保鲜技术进行了广泛剖析。研究发现,性能完备的超高压处理设备是开发超高压食品的必要抓手之一,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具有匹配设备的专利技术。而我国超高压保鲜领域产业化程度较浅的原因有三,一是当前超高压处理设备落后,二是缺乏保鲜技术成果,三是超高压保鲜设备造价昂贵。并且,作为超高压食品灭菌和保鲜的重要设备,在满足加工产品要求的同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能进行多种食品的超高压加工和生产,具有一机多用的功能。
(二)初步试点,发现疑难问题
通过对设备和技术需求的分析,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委托中英科技创新计划(ICUK)着手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超高压保鲜设备和专利技术两方面的对接工作。在与AFBI的接触中,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发现,目前国外常见的食品加压装置由高压容器和加压减压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高压容器是整个设备的核心,其工作条件严格苛刻,为保证安全生产,其容积一般在1~50L,结合国外的新技术,可以使超高压食品加工装置承受压力高达800Mpa,且可多次循环载荷。
在对新设备构造分析和超加工食品生产试验中,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发现了两项重大问题:我国可以大体仿造AFBI的全套超高压保鲜设备,但设备中的核心部件(加压装置和冲压件),仿造后进行一次生产加工便会无法正常运转,必须更换才可进行第二次加工,这对于超高压食品的制造成本和生产附加时间,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经过走访发现,AFBI的此类核心部件可以持续使用1-2年;以我国现有的超高压处理食品方式,和新设备的处理强度不完全匹配,不易于产业化。由于面临上述种种问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再次与AFBI开展了交流对接工作。
(三)全面合作,巩固对接强度
由于借助国内现有材料和工艺,暂无法实现核心部件的生产和相关技术的镶嵌,在ICUK[2]的对接下,终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选定AFBI作为设备和专利技术供体。通过数个月的知识产权分析、商业计划拟定与跟进对接,终和爱尔兰食品生物研究院(AFBI)签订合作协议(Margaret patterson,[ultra or pressure or food],US2004106034)接受英国提供的压强在800Mpa超高压保鲜加工全套设备和技术转让,其中关键部位零件采用进口方式取得。目前,以AFBI超加工保鲜工艺为基础的加工食品已经顺利形成产品,在我国南方沿海各大城市销售并广受好评。
1
技术转移转化模式
本案例中,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针对技术主体的对接方式值得借鉴。技术转移中的主体转让有别于一般的技术传播,它不仅指技术知识以及随同技术一起转让的机器在空间的转移,而且指技术在新的环境中被获得、开发和利用有机统一的完整过程。从这种意义上看,技术转移不仅仅只是获得一种生产知识,而且具有建立技术能力的战略意义。技术转移的实现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其中必将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包括:技术转移者、技术接受者、政府、技术本身、转移壁垒和转移途径等基本要素。
尽管对技术转移存在强烈的意愿(特别是东道国),但这一过程并不简单,技术往往不能随着投资而顺利地转移,这主要是各种转移壁垒所致。转移壁垒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参与者以及不同的转移途径各有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各种冲突上:第一是价格冲突,转移者通常把技术看作是昂贵且商业周期非常短的商品,所以他希望以高价转移;而技术接受者认为技术是二手商品而在转移过程中尽量压低价格。第二是技术控制的冲突,转移者通常希望利用各种手段限制转移技术的使用范围,而东道国则希望尽量扩大每一次交易与合作的效果。第三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技术不仅仅是指有形的机器设备,所以不能完全从一个文化背景移植到另一个文化背景中去。当技术被转移以后,将从各个方面影响东道国,如社会风俗、价值体系以及科技基础设施等。而且当转移双方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或转移被设置较多限制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作用会被放大。
案例总结
保鲜技术是食品流通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看似小小的保鲜技术,却并不简单。本案例中,我国在超高压保鲜技术方面严重落实,2010年,农业大学与首农集团计划设立的“十二五”课题研制设备的目标压力为300-400MPa,经过专利检索分析发现,发达国早已突破此界限,正在研究800-1000MPa的超高压力设备,转而改为技术引进。由此可见,研究课题立项前的专利分析,可以掌握技术发展态势,避免重复投入和侵权风险,节省研发成本和时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介入之后,做了深入的技术分析,在取得装置出让权后,迅速进行构造分析和仿造试验,虽然可以大体仿照全套设备,但加压装置和冲压件等核心部件远远达不到正常运转水平。核心部件及其基础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在我国制造业的众多领域广泛存在。正是因为国内现有材料和工艺无法实现核心部件的生产和相关技术的镶嵌,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只能接受英国提供的超高压保鲜加工全套设备和技术转让,且关键部位零件还得进口。虽然,仿造是借鉴吸收国外**技术的必由之路,但仿造过程的知识产权风险不得不注意。倘若本案例中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仅购买了设备,没有获得专利许可,对设备的仿造成功了,也要进行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对比AFBI的专利技术与仿造的技术,确保不落入其保护范围,没有侵权之虞。这一点应当引起国内企事业单位重视。
按照后发优势理论,研发成本优势是后发者优势的重要方面。我国作为发展国,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与此同时,在技术转移活动中,我们应当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善于利用知识产权规则,用好专利信息,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好保障。来源:专利分析师 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