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打击“伪高新”,高企认定受限,如何顺利过渡到新标准

· 科技项目新闻

01

从“鼓励申报”到“筛选”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始于1990年代,但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是在2016年新版认定管理办法实施后。从2016年到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0.4万家增长至40.3万家,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

高速扩张背后隐藏着深层次问题:部分企业通过专利拼凑、数据造假等方式获取资质。2021-2023年期间,全国多地开展专项检查,平均抽查比例达到认定总数的20%,部分省份的取消认定比例甚至高达抽查企业的30%。

新规此时出台,正是为了遏制这种趋势,确保“高新”招牌的含金量。

02

四大变革:新规到底改了哪里?如何精准打击“伪高新”?

此次修订力度大,主要围绕四个核心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

01知识产权门槛大幅提升新规要求企业知识产权必须与主营业务相关,且排除了一般性商标和版权,只认可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核心知识产权。这意味着那些靠购买无关专利凑数的企业将无处遁形。

02研发费用核算更加严格新规明确了研发费用归集标准,要求企业在会计科目中单独设置研发支出,并需要提供研发费用明细账支撑。

这一变化直击“伪高新”的命门——据调查,约35%的被取消资格企业都存在研发费用归集不规范问题。

03科技人员要求实质化新规要求科技人员必须在企业实际工作183天以上,缴纳社保且工资通过公司账户发放。这一条直接针对那些挂名科研人员、临时凑数的企业。

04监督力度全面加强认定后监管从“年度报告”升级为“定期检查”,检查频率提高至每三年至少一次,且增加了跨部门数据比对机制,税务、社保、知识产权等多部门数据将形成监管合力。

03数据说话:

为什么说这次是“动真格”的?

新规的严厉程度从一组对比数据中可见一斑:

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体通过率约为65%,专家预测新规实施后,初步通过率可能降至50%以下,其中知识产权环节就将淘汰约15%的申报企业。

监管力度也大幅提升。现行政策下,认定后企业的被抽查概率约为10%,而新规实施后,前三批认定企业将面临检查,后续也将维持30%以上的年抽查比例。

处罚措施更加严厉:一旦发现不符合条件,不仅取消资格、追缴税款,还可能被处以1-3倍的罚款。以一家享受200万元税收优惠的企业为例,如果被取消资格,高可能需要补缴800万元的税款和罚款。

04企业影响:谁将被淘汰?谁将受益?新规影响下,不同企业命运将大相径庭。

生产型出口企业面临大挑战。这类企业通常销售额高但研发投入不足,靠购买专利和做账申报。据不完全统计,在现有高企中,这类企业占比约25%,将成为出局重灾区。

科技服务类企业申报难度增加。这类企业往往研发管理不规范,知识产权积累薄弱。新规要求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规范的研发费用核算,将是它们面临的主要障碍。

而真正的创新企业将从中受益。新规实施后,高新技术企业招牌的含金量提升,预计政府资助和政策倾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优质企业不仅减少了对“伪高新”的不公平竞争,还能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类型挑战

05应对策略:企业如何顺利过渡到新标准?

面对即将实施的新规,企业应当立即行动,从四个方面做好准备:

01重新梳理知识产权布局聚焦主营业务相关的核心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布局。企业应考虑在未来2年内至少增加2-3项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发明专利。

02规范研发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的研发项目立项、过程和成果管理制度,确保每个研发项目都有完整文档记录。研发费用必须单独建账核算,避免与生产费用混淆。

03优化科技人员管理确保科技人员符合实际在岗要求,社保、工资发放符合规定。核心科技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流动率不宜超过15%。

04提前进行合规自查建议企业在2025年前完成自我评估,对照新规查找差距。可聘请专业机构进行预评估,识别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来源:科创盖碗茶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