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企认定新的管理办法真的要来了
2026年高企认定新的管理办法真的要来了
近期,关于2026年新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已启动调研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表面上看,这又是一次常规的政策迭代。但若深入剖析,尤其是结合此前在雄安新区举办的全国高企认定管理专题培训来看,这次修订远非简单的条款修补,而是一场旨在重构国创新治理生态的“静默升级”。
其变化之深、影响之远,值得所有科技企业高度重视。
本次培训会议的目的是:为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从严从优从简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
另外,而在2024年工信部在苏州市具备的高企认定管理专题培训班,那次的目的就是:指出面对当前高企认定和管理工作新要求,希望各地能够强化主体责任,注重工科财税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关注高企后期的成长和培育。
回顾过往几轮修订,调整重点多集中在研发费用核算、科技人员统计等技术细节上。但根据近期在雄安新区举办的全国高企认定管理专题培训班释放的信号,新办法的定位将发生本质变化。
本次培训将“提升站位”摆在突出位置,并罕见地邀请党校专家参与授课。这一安排颇具深意,表明高企认定工作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这意味着,新办法可能会在传统指标之外,增加对企业参与国重大专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方面贡献度的评估。企业的“创新成色”将与其“战略价值”紧密挂钩。给予高企另外一个战略高度的担当哦
四大变革方向初露端倪
1.统一数据,打通内部各部门信息共享
当前申报过程中,企业需要为研发费用、知识产权等事项提供大量纸质证明,负担较重。培训专门设置“财政、税务”专题,预示着新办法可能将强制建立国级高企认定数据交换平台。未来,企业的研发费用数据可直接与税务部门的加计扣除记录比对,知识产权信息将由知识产权局系统实时校验。这一变革将实现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的根本转变,并依托严格的信用承诺制,对数据造假行为形成强大威慑。
2.创新能力评价
从“专利数量”到“创新质量”,传递出明确导向:创新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新办法极有可能重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大幅提升发明专利、尤其是与主营业务高度相关且产生实际效益的专利权重。相反,那些为申报而集中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的作用将被弱化。
3.突出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新办法可能会首次引入企业规模与成长阶段的差异化评价标准。例如,为初创期或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设置更具包容性的研发投入考核标准,或建立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实现创新种子的精准识别与扶持。这一变化,真正变成了高企是普惠制,从管理员变成培育员的角色转变。
4.事后监管新变化
“信访”工作被纳入高规格培训,直面了当前认定后监管乏力、申诉渠道不畅的痛点。新办法必将强化全周期动态监管,建立一个基于“举报-信访-核查-退出”机制的快速反应通道。可能会并引入“信用”等平台的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对发生重大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或严重税务违法的企业,启动即时预警和黄牌警示,情节严重的将取消高企资格。另外还有一个解读:就是之前的高企管理,暴露了当前认定后监管环节的争议和薄弱点。今后要减少信访,减少政府干预申请与管理,就必须建立更公平、透明的动态管理规则。多部门联合培训(财政、税务)正是为了协同监管打下基础。
综合来看,2026年高企认定新办法的修订,绝非简单的条款增减,而是一场深刻的培育与治理相结合理念升级。它旨在构建一个“数据驱动、部门协同、质量导向、动态监管”的3.0版本的为服务的创新机制和治理体系。
换成官方语言就是:新办法的修订将更加强调企业对战略服务需求的契合度,高水平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以及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支撑作用。
来源:慧企先锋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