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明显创造性审查" 已实施21个月
实用新型专利"明显创造性审查" 已实施21个月
"实用新型明显创造性审查"于2024年1月20日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已实施21个月。
2023 年 12 月 21 日:《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2023) 修订版正式发布,明确将 “明显不具备创造性” 纳入实用新型初步审查范围,审查维度从 “形式审查 + 新颖性 + 实用性” 扩展为完整 “三性审查”(新增创造性)。
2024 年 1 月 20 日:新规定正式生效,标志着实用新型审查从 “快速授权导向” 转向 “质量与效率平衡导向”。
2025 年 1-9 月实用新型授权量同比下降 25.92%,减少 391442 件,授权总量降至 1098558 件,实用新型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中,68% 因 “创造性不足” 被全部或部分无效(2023 年同期为 45%),“创造性不足” 成为主要无效理由,侧面印证授权门槛提升。
不同申请人降幅(按受冲击程度排序):
个人申请:下降 52.89%(原 “批量申请” 群体大幅退出)
高等院校:下降 43.08%(科研成果转化更注重专利质量)
事业单位:下降 39.25%(公益类技术研发减少 “非必要申请”)
科研机构:下降 35.66%(重点布局核心技术专利)
企业:下降 23.87%(相对稳定,头部企业申请量逆势增长 8.2%)
从历史数据对比来看,2024 年全年授权量 200.97 万件,较 2021 年峰值(311.99 万件)下降 35.6%,回归 2018 年前后合理规模。
授权率降低的核心原因:
创造性审查成为 “核心门槛”:改革前仅需通过 “形式 + 新颖性 + 实用性” 审查,改革后需额外证明 “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约 30% 的申请因未满足该条件被驳回(2025 年审查数据)。
低质量申请被批量淘汰:改革前存在大量 “拼凑式创新”(如 “水杯 + 搅拌棒”“衣架 + 挂钩”),此类申请 2025 年驳回率超 90%,直接拉低整体授权率。
审查意见答复要求提高:约 60% 的申请需针对 “创造性缺陷” 提交答复,其中仅 35% 能通过补充证据(如实验数据、用户反馈)证明创新价值,剩余 65% 因答复不充分被驳回。
检索范围扩大导致新颖性 / 创造性冲突增加:审查员检索范围从 “国内专利库” 扩展至 “全球专利 + 论文 + 产品信息”,2025 年因 “发现海外现有技术” 导致创造性不足的驳回占比达 28%(2023 年仅 12%)。
典型驳回情形:
简单特征叠加(如 “保温杯 + 温度计”“雨伞 + LED 灯”),被认定为 “本领域技术人员易想到,无实质性创新”,此类驳回占比 35%。
常规技术改进(如 “调整零件尺寸”“替换常见材料”),未提供实验数据证明效果提升(如效率、成本、性能等量化指标),此类驳回占比 28%。
仅改变外观未改进功能(如 “方形垃圾桶改为圆形”),被认定为 “属于外观设计保护范畴,无实用新型创造性”,此类驳回占比 15%。
审核周期变长:
普通申请周期(无优先 / 预审):普遍 10-12 个月,其中需补正的案件平均 13-14 个月,需 2 轮及以上审查意见答复的案件可达 16-18 个月。
审查流程步骤增加:2023 年为 “形式审查→授权 / 驳回”(2 步),2025 年变为“形式审查(1个月)→新颖性审查(1-2个月)→实用性审查(1个月)→明显创造性审查(3-4个月)→审查意见答复(2-3个月,如需)→授权 / 驳回(1个月)”(6 步),流程环节增加 2 倍。
审查意见答复成为常态:2025 年约 60% 的申请需 1 轮审查意见答复,每轮答复需申请人准备 1-2 个月,审查员审核 1 个月,单案增加 2-3 个月;20% 的申请需 2 轮及以上答复,再增加 3-4 个月。
补正频率提高:因“权利要求书模糊”“附图不规范”“技术效果描述不具体” 等问题,2025 年补正率达 45%(2023 年仅 20%),每次补正增加 1-2 个月。
来源:科创盖碗茶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