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在高企申报中到底有没有用

· 科技项目新闻

什么是产学研

提到 “产学研”,不少企业负责人会觉得 “听起来专业,实际搞不清”—— 其实它没那么复杂,简单说就是企业(产业界)、高校 / 科研院所(学术界)、科研机构(研发端)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开展的合作。比如企业遇到技术瓶颈,联合高校实验室攻关;高校有专利成果,和企业合作落地生产,这些都属于产学研的范畴。

而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产学研” 更是频繁被提及的关键词:

有人说 “没做产学研肯定过不了”,也有人觉得 “花了钱签协议,没加分”。

到底产学研在高企申报里扮演什么角色?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做?


直接给答案:有用!

政策明确能拿 6 分,关键时定成败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

不少企业纠结 “产学研要不要做”,先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指引》的硬规定:

高企评分四大指标中,产学研合作属于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 板块(该板块共 20 分),符合要求可直接拿高 6 分。

这 6 分的作用,远比想象中重要:

若企业知识产权得 23 分、成果转化 24 分、成长性 16 分,总分仅 63 分;

加上产学研 6 分后升至 69 分,再优化研发管理制度补 1 分,就能达标 70 分。

2024 年某机械企业申报时,因行业周期影响成长性仅得 7 分,正是靠产学研的 6 分加分,终以 72 分通过认定,成功拿到高企资质。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做:若三大核心指标(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成长性)已达 A 档(合计≥70 分),比如知识产权拿满 30 分、成果转化 26 分、成长性 15 分,总分 71 分,可不额外投入产学研;但对 80% 中游企业来说,这 6 分是 “稳过的关键筹码”。


不止加分:产学研还能解决申报中的 3 大核心痛点

除了直接得分,合规的产学研合作,能帮企业规避申报中的 “隐性风险”,甚至反哺其他指标:

1.证明研发 “真实性”,避免被质疑 “空转”

高企审核越来越严,若仅靠企业自身材料,易被质疑 “研发项目未落地”。而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协议、经费流水、阶段性成果报告(如实验数据、技术方案),能形成完整证据链,证明研发切实开展。

2.补充成果转化来源,反哺知识产权得分

部分企业会遇到 “成果转化数量够但质量不足” 的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可将高校的技术成果(如专利、技术秘密)引入企业进行转化;甚至合作过程中能衍生新专利,比如某生物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新药,共同申请 2 项发明专利,让知识产权得分从 25 分提升至 29 分。

3.适配政策新方向,贴合审核重点

2024 年高企认定主管部门调整为工信部后,审核更侧重 “研发实质性” 和 “创新生态构建”。产学研作为企业链接外部创新资源的关键凭证,能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行业资源整合力,让申报材料更具说服力。


警惕!这 5 类产学研合作,申报时 1 分都拿不到

很多企业花了时间、经费,却 “白忙活”,核心是踩了政策红线。根据 2025 年新审核标准,以下情况直接判定无效:

虚假协议:伪造高校公章、修改合作时间,这类 “硬伤” 不仅拿不到分,还可能触发全项审核否决,影响企业后续申报。

过期失效:需提供近 3 年的合作材料,比如 2025 年申报,2021 年已到期且未续约的协议,无法作为有效凭证。

空壳框架:协议只写 “战略合作”“技术交流”,却没明确具体研发内容(如 “开发某型号传感器”)、双方权责,属于 “无实质合作”,直接判无效。

零经费 / 模糊经费:未写明合作费用金额、支付方式(如 “经费 30 万元,分三期支付”),仅写 “经费另行协商”,会被视为 “意向性文件”,不认可得分。

财务无对应记录:协议写了经费,但财务账上没有对应支出凭证(如银行转账回单、发票),无法证明经费实际支付,合作被认定为 “未落地”。

合规模板关键要素:必须包含 “合作研发某具体技术(如‘工业机器人视觉定位系统’)”“经费 50 万元,2025 年 3 月支付 20 万、6 月支付 30 万”“高校负责算法开发、企业负责硬件测试” 等条款,同时留存转账凭证、技术报告等佐证材料。


精准判断:你的企业到底需不需要做产学研?

✅ 这 3 类企业,建议优先做

成长性指标得分≤12 分(如收入增长率为负、净资产增长缓慢);

知识产权依赖 Ⅱ 类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得分≤24 分,缺乏 Ⅰ 类专利(发明专利);

研发管理制度不完善(如无规范的研发辅助账、项目立项流程),担心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 板块拿分低。

❌ 这 2 类企业,可考虑豁免

三大核心指标已达标:

知识产权≥28 分(含 1 项以上发明专利)、成果转化≥25 分、成长性≥15 分,总分≥70 分;

自身研发实力强:拥有国级实验室、核心技术团队,能独立完成高价值研发项目,无需外部合作支撑。


实操时间表:别等申报前才 “临时抱佛脚”

产学研不是 “签个协议就行”,需提前规划,避免材料不完整:

申报前 12 个月:筛选匹配机构(优先选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有同领域研发成果的高校 / 科研院所,如电子企业找理工院校、生物企业找医学院);

申报前 9 个月: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支付一笔经费(建议不低于总经费的 30%),同步启动研发项目;

申报前 6 个月:收集阶段性成果(如实验报告、技术改进方案、共同发表的论文),补充合作证据;

申报前 3 个月:整理完整材料,包括协议、经费转账凭证、财务记账记录、成果报告,确保 “协议 - 经费 - 成果” 闭环。

来源:乐诚企服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