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被驳回别慌专利复审全攻略
专利被驳回别慌专利复审全攻略
一、什么是专利复审?
简而言之,这是一项允许专利申请权人对专利审查员作出的驳回决定提出有效申诉的程序。
当申请人提出复审请求后,若原审查员维持驳回决定,该申请将由知识产权局的复审与无效审理部(简称“PRB”,由3名专利审查员组成的合议组)进一步审查。PRB可能撤销驳回决定,或在作出终决定前给予申请人至少一次克服驳回理由的机会。
本质上,这是申请人挽救专利申请、说服专利局继续审查的后机会。
尽管专利申请被驳回并非理想情况,但绝非“死刑”——通过复审程序,驳回决定通常能够被推翻。事实上,一件专利申请在终驳回或授权前经历多次复审的情况并不罕见。
二、何时可以请求专利复审?如您所知,专利申请需经过实质审查,审查员会在此阶段评估申请的可专利性(如是否符合新颖性、创造性等专利法要求,是否存在超范围、主题排除、不清楚等问题)。
若审查员认为申请不符合授权条件,通常会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详细列明反对理由。
若申请人无法克服审查员的异议,可能会收到“驳回决定”(通常在至少两轮意见陈述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申请人持续反驳异议却未提供新论据或进行权利要求修改,被驳回的可能性将增加。
时限规则:收到驳回决定后,申请人有3个月时间提出复审请求。计算方式为:驳回决定日 + 15天(推定收到日)+ 3个月
举例:若驳回决定日为2019年1月3日,推定收到日为1月18日(1月3日+15天),则复审请求截止日为2019年4月18日。
三、需要缴纳费用吗?
• 官方费用:300元人民币(约45$)。
• 代理费用:据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建议,撰写及提交复审请求的律师费约为4000元人民币(约585$)。此费用不包含后续修改和论证的成本。
四、提出复审请求时能否修改申请或补充论证?
完全可以。事实上,除非申请人确信原有论证足够充分,或临近时限来不及准备,否则修改申请并补充论证通常是更优策略。
需注意:
• 所有修改必须针对审查员提出的异议,不得引入未被指出的新问题;
• 专业代理律师可在回应具体异议的同时,巧妙处理未被明确指出的潜在问题。
若仅重复导致驳回的原有论证或修改,推翻驳回决定的概率较低。补充新论证和修改(尤其是针对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的异议)更可能说服原审查员主动撤销驳回决定,避免案件进入PRB合议组审理阶段。
五、提出复审请求后流程如何?复审程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形式审查、前置审查和PRB合议审查。
1. 形式审查PRB先核查复审请求是否符合专利法及实施细则的形式要求(如文件完整性、费用缴纳等)。
• 若不符合要求,PRB将发出补正通知书,申请人需在收到通知后15天内完成补正(计算方式:通知日 + 15天推定收到日 + 15天补正期);
• 补正成功或无需补正时,PRB将发出《复审请求受理通知书》,并将案件转到北京中心的审查员进行“前置审查”。
关键提示:未及时补正将导致复审请求被驳回,务必严格遵守时限。
2. 前置审查原审查员对复审请求提交的文件进行审查,可能作出以下三种结论:
• 接受复审请求,撤销驳回决定;
• 认可修改克服了原异议,撤销驳回决定;
• 维持驳回决定。
实务经验:一种结果较少见,第二种结果(伴随有效修改和论证)更可能实现。若获得前两种结果,案件将转回原审查员继续审查,授权可能性较高(尤其当原异议基于现有技术或公知常识且已被克服时)。
3. PRB合议审查PRB由3名审查员组成,负责审理未被原审查员接受的复审请求。
• 审查范围:原则上仅针对原审查员提出的异议,但PRB可依职权引入明显存在的新问题(如原审查员指出独立权利要求1因术语模糊缺乏清楚性,PRB可认定从属权利要求2因类似问题同样不清楚),或补充支持原异议的新证据(如技术手册、教科书等公知常识证据)。
• 终决定:
◦ 维持驳回决定;
◦ 撤销驳回决定;
◦ 基于申请人修改撤销驳回决定(修改需克服异议)。
后两种结果意味着案件转回原审查员继续审查,通常是授权的积极信号。
若维持驳回决定,申请人可在收到决定后3个月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可能不适用专利法中的15天推定收到日规则),但胜诉率较低(尤其当驳回理由为缺乏新颖性或创造性时)。
▶ 特别程序:
• 复审通知书:PRB在作出维持驳回决定前,会发出《复审通知书》,给予申请人至少一次陈述意见或修改的机会(可能多次发出)。申请人需在收到通知后1个月内回应。
• 口头审理:理论上可申请口头审理,但实务中极少适用。
沟通策略:此阶段可尝试与合议组成员电话沟通,了解异议焦点并争取额外补正机会。部分审查员可能愿意在首次回应不充分时再次发出通知书,避免直接作出维持决定。
六、核心要点
• 驳回非终点:专利申请被驳回是审查过程中的常见环节,不必绝望;
• 复审的价值:通过谨慎回应和合理修改(必要时作出让步),多数驳回决定可被推翻,甚至直接促成授权;
• 后续选择:若复审失败,仍可考虑提交分案申请,继续寻求专利保护。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来源:孟杰熊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