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的“小巨人”进阶指南
专精特新企业的“小巨人”进阶指南
锚定专业赛道:在细分领域扎深发展根基“小巨人”认定标准中“深耕细分市场≥3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0%”的硬性要求,先为企业划定了“专注”的发展底线。北京国电光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成长印证了这一导向——自2006年成立以来,企业始终聚焦电力电源细分领域,将70%以上的资源投入到高频开关电源、储能系统等核心产品研发中,凭借在500kV等级变电站电源设备市场的深耕,成功跻身国级“小巨人”行列。这种专注性在政策引导下形成了鲜明的产业集聚效应。
北京市经信局通过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避开“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聚焦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分别深耕电池管理系统、精密冲压件等细分赛道,主营业务占比均保持在80%以上,形成了“各有所专、协同发力”的产业生态。正如政策文件所强调的,优质中小企业需“专注核心业务”,这正是“小巨人”标准传递的发展逻辑。
锻造创新硬核:以研发突破构建竞争壁垒创新能力指标是“小巨人”标准的核心,从研发投入比例到知识产权转化的详细要求,为企业创新指明了量化方向。北京思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精准对标这一要求,针对“营收≥1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占比≥3%”的标准,将年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建成联合高校的研发中心,累计获得20余项发明专利并成功转化为工业AI视觉检测系统,快速成长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北京的政策体系与“小巨人”创新标准形成了精准呼应。
《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对企业知识产权投入给予支持,并提供快速预审、确权、维权的“三快”服务。受益于此,北京康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围绕电子封装材料领域持续攻关,将研发成果转化为10余项发明专利,打破高端封装材料进口依赖,其发展路径完美契合“拥有2项以上Ⅰ类知识产权且转化应用”的标准要求。2025年政策调整后,标准更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企业,进一步引导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向硬科技领域深耕。
打磨管理精度:以精细运营夯实发展底盘“小巨人”标准中数字化管理、财务健康、质量认证等精细化指标,为企业规范运营设立了明确标尺。北京力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早年便启动数字化转型,引入ERP系统管控生产全流程,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将资产负债率稳定在65%以下,完全符合精细化指标要求,这种管理优势使其在车载触摸屏设备市场占据领先份额,顺利通过“小巨人”认定。
北京市将精细化要求融入梯度培育全过程,通过“益企京彩”数字化转型对接活动,推动服务商为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昌平区,区级主管部门针对“核心业务未采用信息系统”的企业开展专项培训,引导2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完成ERP、CRM系统部署,助力其向精细化管理迈进。这种“标准指引+服务支撑”的模式,让“数字化、合规化、高品质”成为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的普遍特征。
嵌入产业生态:以协同发展拓展成长空间“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为龙头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指标,揭示了“小巨人”企业的生态价值定位。北京恩力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深耕储能电池核心部件领域,精准对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需求,在“补短板”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其发展完全契合产业链配套要求,成为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北京通过“百场万企”融通对接活动,搭建大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的“揭榜挂帅”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嵌入龙头企业供应链。
在集成电路领域,京微齐力科技的芯片设计技术与中芯国际形成配套;在医药健康领域,热景生物的检测试剂与协和医院等机构建立合作,这些企业均凭借产业链关键地位通过“小巨人”认定。正如北京市梯度培育细则所强调的,“小巨人”企业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力量”,这一定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生态坐标。
政策精准护航:标准与支持形成发展合力“小巨人”标准的落地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撑,北京构建的全链条扶持政策与认定标准形成了高效联动。针对标准中研发投入要求,北京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补贴;围绕知识产权指标,将“小巨人”企业纳入知识产权优势单位培育;落实标准动态管理要求,建立“每年更新信息、3年复核”的常态化机制,确保企业持续符合标准要求。
资金支持更让标准指引的方向成为企业可触及的目标。北京对首认定的国级“小巨人”企业给予高100万元奖励,配合600万元奖补,有效缓解了企业研发与转型压力。在金融支持方面,“专精特新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精准对接企业在达标过程中的资金需求,2025年新增的上市培育工程更助力符合标准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北京国电光宇的专业深耕到思谋智能的创新突破,从力巨自动化的精细管理到恩力动力的生态嵌入,这些“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轨迹,正是对认定标准的生动实践。“小巨人”标准以量化指标明确了“专、精、特、新”的内涵,而北京的产业基础与政策体系则为标准落地提供了土壤。在标准指引与政策护航下,更多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正沿着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成长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彰显首都创新驱动的硬核实力。
附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标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需同时满足以下六个方面指标:
一、专业化指标深耕细分市场: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3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比≥70%。
营收增长要求:近2年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5%。
二、精细化指标数字化管理:至少1项核心业务采用信息系统支撑(如ERP、CRM等)。
财务健康:资产负债率≤70%。质量认证:取得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国际产品认证。
三、特色化指标市场地位:主导产品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10%,且知名度高。
品牌建设:拥有自主品牌(如商标注册或产品已实现收入)。
四、创新能力指标研发投入:
营收≥1亿元:近2年研发费用占比≥3%;5000万≤营收<1亿:研发费用占比≥6%;营收<5000万:近2年股权融资≥8000万且研发费用≥3000万。
研发机构:自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如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
知识产权:拥有2项以上Ⅰ类知识产权(如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且已转化应用。
五、产业链配套指标关键环节作用:位于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环节,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
六、主导产品所属领域指标重点领域: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十大产业领域,或网络强国建设相关领域。
来源:专精特新发展研究院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