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下一步何去何从

· 科技项目新闻

一、近年数据解读

取消数据统计

广度与力度:2025年截止11月,国内3269家企业被取消资格,山东省截止2025年6月份已经有211家企业被取消资格,这些数字无疑是惊人的。从前期的技术材料审查到税务检查,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被取消核定的这些数字也间接证明了项目监管范围覆盖全国,且执行力度空前,绝非“雷声大雨点小”,而是每一帧每一处都落到了实处。

传递出明确信号:项目监管无禁区360°无死角,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背景如何,影响力怎样,只要不合规,一律严肃处理。 这专门针对了可能存在的“大而不能倒”或“特而不查”的侥幸心理。

不通过的原因,很多出现在财务板块上,普遍性存在:

1.大量大型企业因研发管理不合规导致补税”说明,“研发管理不合规”不是小企业的特有问题,反而是许多大企业在快速成长或传统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管理弊病。

2.不能加计扣除的数据出现在报表中,技术部门的研发活动与财务部门的费用核算脱节。财务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也不懂财务,无法准确判断和归集研发费用,无法提供合规的辅助账和证明材料,立项内容不科学不合规,缺少过程管理与成果评估,直接出现研发费用归集存疑。

3.总收入不等于营业收入,数据核算比例不正确不严谨

4.汇算清缴中的研发数据与辅助账出现不一致

5.票不对应不完整,甚至不少企业呈现进销一样的贸易型企业

6.个税没体现总计人数,人员体系不完善

7.缺少审计报告

二、影响与应对措施

√监管常态化:通过参与近几年高企项目申报和核查,这种严格流程和事务监管必定成为新常态,动态核查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

√行业洗牌: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环境,而依赖“包装”的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和声誉受损的双重打击,仅仅想通过快速包装申报高企,已经变得不切实际(知识产权的申请周期和审查态势想必大家也已经了解了不少了)。

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企业内部高层引起重视,高效开展自查:企业决策层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此事,立即组织财务、研发、人力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彻底的合规自查,必要时引入正规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

√构建合规内控体系:不再是临时补救,积极着手建立一套科学且贯穿 “立项-实施-验收-成果转化” 全流程的研发管理内控制度,确保研发活动的真实性、费用归集的准确性、材料归档的完整性。

√推动业财深度融合:加强财务部门与研发部门的沟通交流与培训,让财务懂研发,让研发明白财务合规的重要性紧迫性,共同配合做好研发费用的预算、核算和科学归集工作。

√重新审视创新战略:企业发展回归技术创新和产业革新的本质,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视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认证章”,而非仅仅是抱着套取补贴和恶意避税的侥幸想法。

√重视知识产权布局:着重核心发明专利的申请与布局,确保专利与主营业务的相关联性。真正从源头上重视技术研发,践行申请专利做技术保护。

√持续高效的做好合规管理:高企项目申报结束后,积极主动的延续研发费用归集、知识产权申请、人员梯度建设和研发制度执行等细节工作,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为了申报而申报。

来源:知产玫瑰有话说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