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企评审又设新门槛 :资产负债率丨利润率 ?

· 科技项目新闻

不是全国划线,但地方已设"隐形门槛"

先明确一个核心结论:国层面尚未将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列为高企认定的硬性门槛,但地方执行中已形成差异化的 “财务过滤网”。

从政策框架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 号)仍以研发费用占比、知识产权数量、科技人员比例等为核心指标,但 2025 年修订草案已明确提出“强化财务健康度辅助评估”。这意味着评审专家有权结合财务数据判断企业“技术商业化潜力”,比如某生物医药企业虽研发投入占比达 25%,但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因 “盈利前景不明” 被否决。

地方层面的执行尺度更具体:深圳的 “负债率红线”:

明确要求申报企业资产负债率≤70%,超标的需提交偿债计划及资金用途说明。深圳新星2024年资产负债率 61.82%,虽未触及红线,但因连续三年累计亏损4.39亿元,在高企资格复核中被重点核查。

四川的 “利润硬约束”:成立超 5 年的申报企业需近三年营业利润均为正,10 年以上企业需利润复合增长率≥10%。这对仍处亏损期的初创研发企业堪称 “生死线”。

浙江的 “隐性关联”:宁波将亩均效益评价与高企认定挂钩,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直接影响评审打分,即使研发达标也可能因盈利不足扣分。

更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已出现 “财务数据一票否决” 的案例。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与研发费用专项审计报告数据不符、研发费用为零却申报高企等,直接失去评审资格。

资产负债率丨利润率评价指标的根本矛盾

“哪家初创研发企业不是亏钱熬出来的?”

这句话戳中了无数科技创业者的痛点。从行业规律看,高企的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壁垒而非短期盈利,这与传统财务指标的评价逻辑本就存在冲突。

【案例:天辰生物医药】生物医药行业具代表性,一款新药从实验室到上市平均需 10-15 年,期间研发投入占比可达营收的 50%-80%,但这类投入是技术突破的必要代价,多数企业在临床阶段持续亏损。天辰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5 年来未实现营收,2023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累计亏损 3.27 亿元,但同期研发支出占亏损比例始终超 70%,其核心候选药物 LP-003 已进入全球临床开发一梯队。这类企业的亏损并非经营不善,而是将 5.22 亿元融资全部投入抗体药物研发,属于典型的 “技术积累型亏损”。

【案例:商汤科技】资产负债率丨利润率属于 “后视镜” 指标,更适用于现金流稳定的成熟企业。以软件研发企业为例,其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和人才,固定资产占比通常低于 20%,但研发投入可能导致短期负债率上升。若单纯以 70% 负债率为红线,这类企业可能因资金投入不足错失技术迭代窗口。

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同样如此。商汤科技在成立后的 7 年里累计亏损超 300 亿元,但研发投入占比常年维持在 60% 以上,凭借核心算法突破成为 AI 领域龙头企业。若按部分地区的利润要求,这类企业根本无法获得高企资质,更难享受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

对比来看,深圳新星的亏损则属于 “盲目扩张型”。这家原本做铝晶粒细化剂的企业,跟风布局六氟磷酸锂产能,因市场价格暴跌导致连续亏损,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0%。两类企业的财务表现看似相似,实则有本质区别 —— 前者是为技术突破烧钱,后者是为追热点失血。

政策局限性:老指标管不住新企业的"钱去哪了"

当前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无法区分“研发型负债”与“投机性负债”,更难量化技术积累的真实价值。

1. 负债率只看数字,不问用途资产负债率指标的初衷是防范财务风险,但忽略了负债的 “性质差异”。山高环能2025 年一季度资产负债率 72.06%,看似超标,但其中 80% 负债用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改造,通过定增补充资金优化结构,仍顺利通过高企复核。反之,某新能源企业将 30% 贷款用于购买关联方非研发资产,虽负债率 68% 未超标,却因资金用途不合规被否决。

2. 利润率无视行业周期,一刀切考核不同科技行业的盈利周期差异巨大:

软件企业可能 3 年盈利,生物医药企业需 10 年以上,量子通信企业甚至更长。天辰生物若按四川的利润要求,即便核心药物成功上市,也需再等 5 年才能申报高企,错失需要政策支持的成长期。

3. 重短期数据,轻长期价值传统财务指标聚焦 “过去的业绩”,而高企评审应关注 “未来的潜力”。宁德时代在 2015 年申报高企时,连续两年亏损且资产负债率达 75%,但评审专家认可其动力电池研发的技术价值,破格通过。如今其全球市场份额超 35%,印证了技术潜力比短期盈利更重要。

对企业多维度影响:有人被迫转方向,有人找到破局路

财务指标的收紧,正在深刻改变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有人承压收缩,有人主动求变。

消极影响:创新活力被束缚研发投入 “不敢烧”:财务指标可能迫使企业缩短研发周期或减少高风险项目投入。浙江某量子通信企业原计划投入 2000 万元研发量子芯片,因担心亏损扩大影响高企申报,转而将资金用于短期可盈利的通信模块,核心技术突破延缓 2 年。

融资渠道受挤压:债权融资渠道受限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风投,可能丧失技术路线主导权。天辰生物因连续亏损,无法通过银行 “科创贷” 融资,只能依赖股权融资,在 C 轮融资中被迫接受投资方要求,将部分研发资源转向利润更高的仿制药业务。

资格维护成本飙升:深圳新星为符合高企财务要求,筹划出售六氟磷酸锂生产线,虽终止,但仅审计和咨询费用就花了 120 万元。

积极作用:倒逼理性发展遏制盲目扩张:对负债率的监管有效区分了"战略性负债"与"投机性负债"。深圳新星的案例警示企业,脱离技术根基追热点的 “投机式扩张”,不仅难获高企认可,还会加剧财务风险。

优化资金效率:迫使企业建立研发投入与负债的动态平衡机制。山高环能通过定增 7.18 亿元偿还研发相关负债,将资产负债率从 73.5% 降至 65%,同时研发投入占比从 15% 提升至 22%,实现财务健康与技术投入的双赢。

规范财务管理:某 AI 企业因研发费用辅助账不完整被拒后,建立智能归集系统,确保财务数据与税务申报差异率≤5%,次年顺利通过评审。

破局: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

面对差异化的财务要求,企业无需被动接受,可按 “属地适配 + 结构优化 + 材料举证” 三步走破局。

1. 先查属地规则,精准适配登录地方科技厅官网确认细则:深圳企业重点控制资产负债率(≤70%),四川企业确保利润连续性,宁波企业关注亩均效益指标。对生物医药等长周期行业,可优先申报北京、上海的高企,两地明确对临床阶段企业放宽利润要求。

2. 优化财务结构,区分负债性质短期调整:将研发设备采购、技术委托开发等支出合规归集为研发费用,如天辰生物将抗体检测设备支出纳入研发费用,既提升研发占比,又说明负债用途。

长期规划: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降低有息负债,深圳 “科创贷” 对研发型企业高放贷 1000 万元,政府贴息 50%,可直接降低负债率 5-8 个百分点。

3. 材料精细化,用证据说服专家做透“技术-财务”关联:提交《研发投入与技术转化路径表》,明确每笔负债对应的研发项目。山高环能通过 “设备采购合同 + 技术验收报告”,证明 72% 的负债用于可再生能源研发,虽负债率超标仍通过评审。

第三方鉴证加分:聘请专业机构测算技术价值,如某 AI 企业委托普华永道证明 “图像识别算法每投入 1 元,未来三年可带来 10 元营收”,成功说服专家认可其亏损的合理性。

来源:科创盖碗茶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