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美国专利申请半年就授权,你的案子两年了还没消息?
同行美国专利申请半年就授权,你的案子两年了还没消息?
路径选错,慢就成了“起点设定”在美国申请专利,你是怎么进场的,就已经决定了你的节奏。很多人用的是常见的方式:等PCT临近30个月期限时,再走所谓的“国阶段”(也就是走§371这条路径)。这看起来稳妥,结果往往慢。
如果选择以371途径进入美国,即使在例如15个月时就以完备手续进入了美国阶段,美国专利局仍然会搁置该申请直到30个月期限届满再处理,延后了专利可能授权的时间。如果你走的是这条路,那前期本来可以快启动的时间,基本都浪费掉了。很多人没注意到,PCT其实还有另一种方式——“Bypass”路径。它的原理是,用PCT作为基础,提前提交一个续案(CON或CIP),跳过传统的“等满30个月”。
这个方式快10天内就能受理,启动审查也快得多。而且它还能配合更多加速策略使用,整体灵活度高了不止一个等级。如果你希望更早启动、甚至还想调整申请内容,那Bypass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提速开局”。可能你还听说过——“是不是巴黎公约的方式也挺快?”确实,在一些案件里直接基于巴黎公约12个月内提交美国申请,也能早早排上队、早点审查。而且它没有PCT的“缓冲期”和“策略空间”,整体更适合那些对节奏要求非常明确、内容基本定型的案件。总之,美国专利节奏的差距,往往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路径决定的。起点选对,后面才能真正“加速”。
加速方式用得巧,能节省大半年时间就算路径选对了,但没用对加速工具,还是可能错失“快车道”。海外专利常用、也是推荐的加速方式是PPH(Patent Prosecution Highway)。它有个前提条件——你得有一个在先的授权基础,比如我国专利已经授权,或者PCT阶段的检索报告里有正面的判断。只要满足条件,就能免费进入美国的快速审查通道。
速度确实很可观:有的案子四个月就授权,半年内收到一次审查意见(OA)是常态。但PPH也不是随便能用的,它要求你的美国申请要和那个在先案“实质对应”,改动太大可能被拒。如果没有PPH资格,但又确实很赶时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申请Track One。Track One是付费加速项目,费用不低,但好处是官方承诺12个月内出终审查结果,快两三个月内也有可能拿到授权。属于那种“想快就得花钱”的现实选项。所以,如果说路径决定了“你能不能快”,那加速策略就是“你想快多少”。
流程不盯紧,再快也可能被拖慢有时候,不是制度不给你机会,而是流程没人跟、案子自己“凉”了。你可能没意识到,一些看起来只是“执行层”的小事,比如:有没有人定期查看案卷状态?审查员发的OA是不是错过了?答复准备得是否充分,递交得是否及时?这些事“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决定了整个案子能不能按时推进,甚至能不能“活下去”。
我们见过不少让人扼腕的情况:OA明明早就发了,但没人盯系统,答复期限就这么错过了——白白丧失3个月免费答复机会; 审查员早就等着你的补正意见,结果团队内部一拖再拖,三个月就这么过去了;明明可以主动沟通推进的案子,结果申请人等审查员联系,审查员等申请人答复……双向静默,后案子卡住、项目延期、市场窗口错失。 这些并不是偶然状况,而是实实在在的流程管理漏洞。
更要命的是,有些申请,其实已经走上了加速轨道,却因为一个OA错过、一个流程没人管,从“快车道”直接翻车。流程管理不到位,不光是“慢”,更可能是“白做”。
来源:知产观察力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