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专利起诉竞争对手这一招好用吗
买专利起诉竞争对手这一招好用吗
除了非专利实体之外,一些真正从事生产研发的企业经常进行专利交易。一般情况下,企业购买专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购买专利为技术开发和产品上市铺路。企业在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不可能永远都是原创,大多数情况下,在决定进行投入时,很多基础的专利已经公开或授权了。为了避免将来的风险,在产品开发阶段,企业一般会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分析,确定在这个领域的关键专利。如果这些专利恰好又是可以转让的,就会提前收入囊中。例如谷歌开发手环时,就提前购买了日本一家公司的基础专利。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可以检索下苹果汽车相关的专利,在智能座舱领域,苹果已经购买了大量的专利。不少的实业公司也会这样做。
在产品开发前,把相关的核心专利买过来,这是企业进行专利布局的常规手段。不少企业在进行专利风险预警时或者在专利申请时,遇到相关有价值的专利,也会启动购买程序。
第二、购买专利专门打击竞争对手。笔者就经常遇到这种需求,很多企业会直白地问,我就是想搞哪个竞争对手,或者说迟早与哪家竞争对手会发生冲突。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专利,要提前买点专利储备下,以备不时之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购买的专利不是对照自己的产品,而是直接对标竞争对手的产品,哪怕购买的专利与自己的产品毫无关系也可以,只要能打击到竞争对手就行。这种专利就是一种防御或进攻的武器。
第三、购买专利组成专利组合进行许可。这时候企业购买专利就是为了包装组合自己的专利池,然后想办法许可出去,赚取许可费。比如高通就非常典型,实际上欧美有很多公司这样操作,针对某种比较流行的产品,提前购买相关的专利组合,打造成可以广泛许可的专利包,收取专利许可费。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购买专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会说,自己申请的专利质量不高,可能申请了一千件都不太管用,还不如关键时候买几件专利,或者干脆平时不申请专利了,遇到诉讼时再买几件专利来救急。
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实践中购买到合适的专利无异于沙中淘金。而且购买专利经常陷入到一种悖论中,就是你想买的专利别人根本不会卖,或者价格足以把你吓退。你不想买的专利成千上万地堆到你面前。大多数情况下,购买都是在一堆歪瓜裂枣的备选专利中一轮轮筛选。好不容易筛选出几个合适的,做EoU(使用证据)的时候往往又会出现多种情况。碰到那种权利要求范围恰当、稳定、马上能够做出EoU的天使专利,那概率简直太低。关键这样的专利,像闪耀的钻石,卖家自己心里也清楚,很多人也早就在盯着了。这时候不可能以低的价格买来。
不费吹灰之力就买到一件便宜又好用的专利,不能说没有,概率实在太低。有时候要么是专利做不出EoU,根本对不上相关的产品,或者是专利中隐藏着巨大的瑕疵。后者往往更致命,有时候这种瑕疵只有申请人自己知道,但他们不可能告诉你,或者他们知道哪里有关键的对比文件,但是打死也不披露,或者文本中有一些问题,有时候文本中的问题也容易忽视,大家都忙着找对比文件了。
所以企业买专利这件事,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买到合适的专利都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指望着临时抱佛脚,遇到危机时再购买几件专利救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即使侥幸赢了一两回合,也会是胆战心惊的,生怕哪里会有什么猫腻。买到合适的专利比申请专利的难度和成本都要高得多。原创 佑斌 佑斌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