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非正常专利申请
如何避免非正常专利申请
非正常专利申请的背景
2016年,我国专利申请量更是达到了第二至第五位之和,202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相当于第二至第十三名的总和,足足是美国的2.7倍。
然而,在庞大的申请量背后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2016年我国三种类型的专利受理量比专利申请量多出26.5万件,意味着存在几十万件未缴纳申请费的专利申请。
外,“一案双申”泛滥,即同一发明创造既申请发明专利又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致使专利申请量虚高。对于这点,创见君认为是无可指摘的,既然立法摆在那里,合法合规的操作是合理的。但其他例如高新、职称申报、补贴政策导致的大量申请确实严重。
还有一个就是国际影响,如此之高的专利申请量,专利质量如何?创新能力如何?难免会受他人质疑。
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发展历程
不管是法理上来讲,还是从情理上来讲,专利本没有非正常申请,只是申请的人多了,便有了非正常专利申请。
为应对非正常专利申请问题,果汁局早在2007年便制定了《关于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若干规定》,并在2017年进行了修正。
2008年,知识产权局成立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监控和处理工作组”,制定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的监控和处理操作规程》。
2018年起,果汁局开始“严打”非正常专利申请,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文件、通知、通报等,对存在严重非正常专利申请情况的省份进行批评。
2019至2021年,严打行动持续升级,相关会议和文件不断推出。 2021年1月,果汁局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3月,《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办法》发布;5月,《关于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若干规定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面世;11月,果汁局发出“关于进一步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代理行为的通知”,将严打对象聚焦于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师。大致也是从这时候起,非正常申请认定暴增,行业内对非正常专利申请怨声载道。
2023年12月21日,果汁局修订发布新的《规范申请专利行为的规定》,自2024年1月20日起施行。
过去几年非正常申请在行业内搞得轰轰烈烈,时至今日,已经有熄火之势了。从实务感知来说,这一两年非正常专利申请的排查已经没有那么多,那么频繁了(个人感觉),其中部分也可能被A26.3取代评价。又猛地跳出来这样的一个新闻:处罚的原因都是非正常专利申请数量特别巨大。说了这么多,如何避免非正常申请呢?首先,可以来看一下非正常申请的类型:
以上的八条就不具体分析说明了,如文字所见。 对于如何避免非正常专利申请,主要可以从申请人端和申请文件端来规避。 本篇上篇从申请人端规避非正常专利申请,下篇则从申请文件端进行说明。
从申请主体考量,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以个人名义的专利申请,尽量以单位名义提交 在过往非正常申请专利排查中,有大量个人申请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主要理由是个人申请人实际研发能力不符,方案简单拼凑。尤其是个人学历较低,但申请的技术领域却是高精尖等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
2. 避免申请人为“空壳”公司,确保申请主体具有实际研发能力和资源 为了减少申请维护费用,或者便于专利营运,用“空壳”公司作为申请人是常见现象。“空壳”公司包括成立时间过短,没有实际研发团队,没有社保缴纳人员或社保缴纳人员明显偏少等。
3. 避免同一发明人递交过多新申请,防止因不符合实际研发情况而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 同一发明人会提交过多专利申请的情况大多是公司固定以老板作为发明人递交专利申请的情况。同一人过多地提交,以及在不同产品专利方案中署名,有悖于常理。
4. 避免递交明显不符合企业经营范围的新申请,确保申请的专利与企业的业务领域相符 例如,企业经营范围是日常生活用品类,专利申请方案却是芯片相关领域方案,容易被认定为非正常专利申请。
另外,申请主体经营范围明显是贸易类型公司,却申请对专业、研发能力水平有较高要求的专利,也容易被认定为专利非正常申请。
5.特殊针对的申请主体 这类特殊针对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医院等。另外,年龄过小的学生群体作为申请人,也容易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至于为什么,懂的都懂。
来源:知产创见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