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根本不进A国,企业为何申请A国专利?

· 专利业务

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很多大型企业早早就布局了A国专利,哪怕业务根本不直接涉及A国市场。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真的不是白白“烧钱”吗?

其实,这是一种“围魏救赵”的打法以国内企业为例,国内企业的主营业务在我国。因此大多数国内企业,尤其是行业技术迭代较快、有成熟研发团队的公司,早就申请了一大批国内专利进行技术保护。站在专利数量和布局角度看,技术“护城河”似乎已经足够宽了。这也是很多企业负责人觉得不再需要申请A国专利的主要原因。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很多企业发现:虽然国内专利数量已经足够,但仅靠国内专利,仍然难以有效打击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主动权。一是因为,国内维权普遍耗时长,难度大。

再加上,法院的专利侵权判决普遍比较克制,很少对侵权方开出天价罚款。以2024年为例,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中法院判定赔偿、法院调解或庭外和解金额 500 万元以上的案件比例仅为 9.5%。这远远不够弥补企业技术被侵占所带来的市场损失。二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自己不出海,但架不住竞争对手正在拿着类似的技术出海A国。如果只有国内专利,是很难对出海的竞争对手造成打击、阻止其扩张的。

甚至,现实中时不时还上演这种案例:某装备制造企业一直只专注国内市场,结果就被代工厂钻了空子。代工厂偷了该企业一款热销产品的核心结构,换壳之后,联合几家外贸公司将产品销往了海外多个国。如果这家企业的产品没有相关国的专利,后续很难维权。基于上述原因,越来越多企业主动布局“围魏救赵”式打法,而且这已不再是大公司的惯用策略,越来越多小微企业也开始积极跟进布局。

何为“围魏救赵”?

所谓“围魏救赵”指的是——当企业在我国难以正面打击对手时,转而在对手产品出口的A国市场发起攻击,以此迫使对方在国内收敛或妥协。有时,对手在国内可以不用顾虑太多,但在A国却不得不认真应对,因为它的出口利润、国际客户订单等都压在那片市场上。举个例子,如果企业在国内被竞争对手起诉专利侵权,很多企业一反应是就地反诉。

但现实中,在国内反诉的效果可能不佳,甚至官司拉锯数年,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难有结果。这时候,与其在国内疲于应对,不如一边在国内打“拉锯战”,一边转向A国发起反击,更快撬动谈判主动权。当然,如果产品在国内被恶意仿冒抄袭,也经常出现国内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结果不理想的情况,此时也可以考虑转移战场——在A国把对手打疼,以在国内获取更多议价空间和筹码。

但是有个问题——围魏(A国)真的能救赵(我国)吗?事实证明——可以,尤其是当竞争对手在A国有市场的时候。首先,在A国更有可能形成真正能“打”的专利。比如美国和欧盟,这些法域的专利制度、审查规则成熟,授权的专利往往权利要求清晰、稳定性强,“成色”经得住考验,进而更难被对手无效或规避。相比之下,国内审查相对宽松,虽然容易获得授权,但专利的稳定性和执行力未必能支撑激烈博弈。因此,在美国和欧盟的严格审查环境下,申请人更可能拿到真正起到保护作用的专利权。其次,在A国,确实可以“打疼”对手。尤其是美国,美国可以说是企业在海外“打疼对手”的主要战场。往期文章说过,我国申请人每年有近5万件专利申请落地美国。他们看中了美国什么?其实是因为美国不仅市场大,它还跟国内需要被侵权方提供详实证据的偏向截然不同,美国整体的专利维权更有利于被侵权方。

比如,美国一些购物平台只要收到举报,就会立刻响应并下架侵权产品。侵权方要想恢复销售,得拿出实打实的证据,这相当于直接将举证压力转到了侵权方。更重要的是,美国联邦法院也更敢判重赔。动辄数百万美元的赔偿金额,不仅能挽回企业的损失,也直接震慑了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行为。前面提到的这家装备制造企业,就是因为申请了美国专利,所以在发现代工厂将产品出口美国后,立刻发起了平台投诉,成功让对方产品下架、渠道中断。虽然企业本身并未出口美国,但这波“海外反击”让代工厂不仅损失了大批货款,还因被诉侵权而影响该类产品以后的出口。可以说,这场专利战虽然“打”在国外,但“疼”的却是国内对手,间接守住了自己在我国的市场阵地。

来源:知产观察力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