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专利申请撰写中的结构特征的描述
产品专利申请撰写中的结构特征的描述
一、常见的表述,你用过吗?”
在专利文件中,这样的描述,你见过或者用过吗?
例如:“连接器 A 插入连接器 B 内”
又,“层 A 和层 B 粘结固定”
又,“部件 A 穿过孔 B”
上述这些句子都清晰地描述了产品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好像没看出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些表述恰恰是专利撰写中比较忌讳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仔细想想,“插入”“粘结固定”“穿过” 这些词,描述的都是产品在组装或制造过程中的动作,而不是产品终成型后的状态。当我们拿到一个成品时,根本看不到这些 “动作”,只能看到部件之间固定的位置和连接关系。用动作来描述结构,就像是用“炒菜” 描述一盘炒好的菜,看似合理,实则偏差极大。
二、动作表述,可能让你的专利形同虚设
这种表述带来的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其中致命的就是侵权判定困难,甚至判定不侵权。
试想一下,在侵权判定时,我们的比对对象是什么,是产品和权利要求。那我们看的是产品什么呢?是“产品长什么样”,而不是“产品怎么做出来”。
反观我们的权要描述,“插入”“粘结固定”“穿过” 这些词,描述的是“怎么做出来”的,而不是描述得是“长什么样”。
也可以这样说,“长什么样”可能可以通过几种“怎么做出来”的方式做出来,进而导致我们要求的范围变小,导致涉嫌侵权产品可能不构成侵权。
举个例子,你的专利里写着 “连接器 A插入连接器 B 内”,如果有企业生产了类似产品,在法庭上,对方可能会狡辩:“你的专利说的是‘插入’这个动作,但我的产品是直接一体成型的,不存在‘插入’,所以不侵权。” 因为你用动作描述结构,给了对方钻空子的机会,导致侵权判定变得模糊不清,你的专利保护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一旦陷入侵权纠纷,由于表述不严谨,你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举证、打官司,即便后胜诉,也可能早已错过了产品的黄金发展期。
三、正确打开方式:用 “状态” 说话
想要避开这个 “坑”,其实很简单
——用表示状态的词语来限定结构特征。
把 “连接器 A 插入连接器 B 内” 改成 “连接器 A 与连接器 B 连接”,直接点明两者的关系,后续还可以补充说明连接方式;
“层 A 和层 B 粘结固定” 改为 “层 A 和层 B 之间设置有粘结层”,明确静态结构,也为进一步描述粘结层特性留有余地;
“部件 A 穿过孔 B” 调整为 “部件 A 穿设于孔 B”,精准描述部件与孔的位置状态。
这样的表述聚焦产品终呈现的状态,避免了动作带来的歧义,让专利权利要求书更加严谨、准确。当遇到侵权行为时,法官能一目了然地对比被控侵权产品和专利技术特征,你的创新成果也能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原创:詹守琴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