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公司专利布局启示

· 专利业务

一 专利布局故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化工领域杜邦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商品名为Nomex的耐热纤维,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阻燃性能,在防护服以及电气设备方面有广泛的用途。Nomex畅销全球在当时已成为龙头产品。

然而,在Nomex成功开发的同期,我国特氨纶公司(上海纺织有限公司的全资企业)也研发了一种新的耐热阻燃材料:芳砜纶(PSA),PSA与Nomex,在经历了100小时后,前者比后者的强度保持率高,且在370℃的时候,PSA的强度仍然可以保持约40%,而此时Nomex已经开始碳化。这使得在当时,PSA的耐热性以及热稳定性明显高于Nomex。且PSA的价格约为Nomex的1/5.


杜邦公司危机出现了,产品性能不如特氨纶公司的好,价格还比别人贵5倍,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杜邦公司的Nomex还能维持全球Number 1的地位吗?

为此,杜邦公司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提出全面收购特氨纶公司,但以失败告终。在得知特氨纶公司的知识产权状况后,杜邦公司转而利用专利这项武器,运筹帷幄,对特氨纶公司发起攻击,这种攻击并不是提起专利诉讼,而是利用专利布局,在全球范围内,沿着纤维材料的产业链,长远布局耐热纤维的中游、下游产品的专利,特氨纶公司的PSA纵然再好,它也只是一种上游产品,要进入消费终端的视野,必须需先变成下游的防护服以及电气设备等。纵然后续特氨纶公司继续生产PSA产品并不侵权,但是采购商要制造消费终端产品,必然逃不过杜邦公司远谋深算布局的专利的保护范围。这样一来,还有采购商敢购买特氨纶的原材料PSA了吗?

对于采购商而言,纵然PSA的价格很便宜,但是,购买特氨纶的PSA制造消费终端产品,必然会侵犯杜邦公司为此布设专利的专利权,因此,采购商宁愿花高价购买杜邦的Nomex,与杜邦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也不愿购买特氨纶公司的原材料PSA,杜邦公司的Nomex又回到Number 1的地位,占据全部市场份额也不足为怪。

上述这个专利故事,是专利布局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非常值得企业主或者专利部门学习。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呢。

二 专利布局启示

1、当产品竞争力不强时,可利用专利的排他权,不战而屈人之兵。当有较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且妨碍或者可能妨碍自身产品销售时,可以考虑布局自身专利入手。而不是考虑价格战或者其他营销手段。

杜邦公司就是走好了“专利”这步棋,灵活的拾掇起专利并将其作为“护身符”。即使特氨纶公司的PSA芳砜纶产品比Nomex性能更优异,价格更低廉,但通过专利布局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和忠诚度,使得杜邦公司的Nomex仍然抢占市场领先地位。

2、企业不布局自己的专利,就会被别人布局。正如我们不规划自己的人生,就会被别人规划一样,特氨纶公司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在十几年前并没有布局什么专利,而杜邦公司可是专利大玩家,已有上百项的专利积累。特氨纶公司掌握了PSA的制备方法,而对于原材料的制作方法,在产品的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上游地位,特氨纶公司为一家to B型企业,其采购方通过采购原材料而制作PSA芳砜纶的中下游产品。杜邦公司深知特氨纶公司的专利状况,进而在2007年布局了十几项PSA芳砜纶的专利申请,这十几项专利覆盖了芳砜纶的消费终端产品:防护器具、过滤器、耐火纸材等。这使得特氨纶公司的采购方虽然购买特氨纶公司的PSA没有问题,但是通过PSA制作中下游产品,就不可避免的落入杜邦公司的专利网。

3、专利布局的方式,不仅仅可以布局自身业务所产出的产品,还可以先定位自身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位置,再布局上中下游产品,通 过专利占据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主动权。

杜邦公司在这场战争中,虽然他自身的产品也是上游纤维材料Nomex,但得知特氨纶的公司的产品会威胁到自身产品销售时,不仅布局的上游材料的专利,还布局整个产业链中的中下游产品。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既然是布局,那就应该站在更高维的角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不是仅仅布局自己业务内产出的产品。

4、要对竞争环境保持良好的洞察力,并与专利部门紧密配合。对商业竞争环境熟悉的可能是销售部门、市场部门、产品部门或者高管,这些部门必须先意识到专利具有排他性以及他的威慑作用,才会去携手专利部门。杜邦公司在这一点上也做的非常好,敏锐的发现PSA在物理或者化学性能上优于自身的Nomex,将来有可能阻碍Nomex产品的销售。于是与专利部门共同商榷竞争策略。

然而,笔者了解的一些企业,市场部门专利意识较为薄弱,通常认为专利部门就是申请几个专利而已。而专利部门,也不能很好的对自身价值进行定位,认为仅服务好研发部门对研发部门的产品进行专利保护就好。这两个部门并没有融会贯通,就会竞争环境中丧失或闲置“专利”这把利器。

5、相较竞争对手而言,专利部门的力量尽量“门当户对”。专利部门的力量包括人员配置以及专利数量、质量上的力量。站在特氨纶公司的角度,虽然PSA性能良好,但是特氨纶公司在历经30年研发的PSA芳砜纶没有任何专利保护,直到启动PSA项目时才申请了第一件专利。但是杜邦公司,作为一家国际型大企业,专利申请已上百项,早已能够很娴熟的玩转专利,专利布局已经是他们熟谙的技能。这两家公司专利部门的力量以及专利数量、质量上“敌强我弱”,一下子被杜邦公司抓住了要害。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出于人员成本的考虑,专利部门人员配备的数量并不多。“门当户对”方可“势均力敌”,可将竞争对手的专利部门的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专利数量作为一个参考,适当的配置自身的专利部门,或者将这些重要的专利工作进行外包,专利数量和质量上也不能太大悬殊。在笔者看来,专利工作人员除了做好专利保护工作外,还可以起到充当商业战争中的“军师”的角色。就看企业是否是否重视这个角色并知晓如何去“用”这个角色,或者专利工作人员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工作主动融入公司发展战略中。

6、商场上没有永远的“竞争对手”,有时候竞争对手的专利也是一种资源。杜邦公司开始没有采取专利布局的方式(毕竟专利起到的威慑作用并不能立竿见影,专利布局是否有成效,需要数年后才能体现),而是采用收购的方式,欲收购特氨纶公司,以填补杜邦公司自身在原材料上的缺陷。转害为利,这一点也值得企业借鉴。

7、对于产品的采购商所在企业,在决定购买哪家的零部件或者原材料时,不仅要关注自身购买的零部件或者原材料是否有知识产权风险,还需要权衡利用这些零部件或者原材料制作的产品是否有知识产权风险。本案中那些采购商,如果仅仅因为PSA无专利风险而去采购,但并未考虑到使用PSA制造出来的终端产品是否会侵犯杜邦公司的专利权,那么造成侵权后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采购杜邦公司的Nomex与杜邦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这种被诉侵权的概率大大降低。具体做法是,采购商所在企业也必须对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重要公司的专利有了解和分析。

8、有价值的专利往往是那些可以套住竞争对手的专利。本案中,杜邦公司对自身业务产出的Nomex布局了一些专利,但是杜邦公司后来在面临与特氨纶公司的竞争局面时布局的中下游专利,使得采购商在购买原材料不得不考虑产品后续侵权的问题。

来源:原创 珊语 珊语专利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