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实用的专利挖掘方法

· 中国专利新闻

不是说技术功效矩阵图、技术矛盾矩阵(Triz)和技术S曲线等专利挖掘的方法不管用,而是对于很多人(发明人)来说,掌握和应用这些方法本身就很难,掌握不了或者看起来太过复杂而不想去应用,结果都是一样,没有去用的话,这些方法就真的没有用。例如,要制作技术功效矩阵图,需要大量的检索作为前提。还有个缺点是技术功效矩阵图太过复杂,费了很大劲找到相关技术、挑选出技术特征、技术功效,并填写表格后,表格是很大的,内容很多,看起来就十分复杂。

拆分其实对应于下位细化,上位是下位的反义词,上位的目的在于扩大保护范围。具有了保护这一思想意识,对于理解专利相关知识,很有帮助。上位、下位都可以“挖掘专利”。为什么上位也可以“挖掘专利”呢?——上位是下位的反义词,已经说完了!在很多的书籍或者文章中,也会提到「对技术方案以技术功能组成或者技术架构组成作为出发点进行拆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然而,发明人按照结构或者功能对大的部件进行拆分,拆分成小的元件之后,也还是不知道哪个地方是发明点,可以申请专利!

原因在于,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光没有专利检索的技能,也不具备创造性判断的技能,不知道哪个地方是「不常规的」,反正就是缺失了很多的专利知识。这样看来,他们不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申请专利,就再正常不过了,是吧?关于创造性的判断方法见前面文章:实用的创造性判断方法审查员的创造性判断方法——三步法即便是我讲了,你看了相关的内容,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困难的,这是确定无疑的事!

发明人还可以「硬写」,请正确理解这里的「硬写」,不是瞎编专利申请文件,而是一种从硬写交底书过程中发现创新点的心理学方法。为什么是心理学上的方法呢?——发明人整天面对的就这么些东西,在印象中,因为太过熟悉而容易贬低其创造性,再叠加上很多发明人认知中的创造性比专利法要求的创造性更高。即便是感觉自己的技术都很常规,也要要对这些「自以为常规的技术」,按照功能或者结构拆分,拆分得越细致越好。然后就是遍历地思考,是否有能实现比较好效果的小结构。

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些「自以为很常规的技术」中,找出一个有可能的技术。然后,对找到的这个技术,按照功能或者结构拆分,拆分得越细致越好。然后就是遍历地思考,是否有能实现比较好效果的小结构。即便是在没有满意结果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要在这些「自以为很常规的子技术」中,找出一个有可能的子技术。基于这种方法,循环迭代几次,应该能找到一个「所谓的发明点」。

原创:高学峰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