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材料专利导航

报告简介:

钢铁材料专利导航是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今年开展的产业专利导航之一,报告通过分析其专利现状及产业竞争态势,探寻钢铁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为苏州市钢铁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提供参考。

《专利导航指南》(GB/T39551-2020)系列推荐性·标准由知识产权局组织起草,于2020年11月9日批准发布,并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保护中心在该系列标准的规范要求下,开展各类专利导航工作。


通过统计分析钢铁材料的专利数据,并结合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及有关政策规定,探索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

01

CO2捕集和封存用钢技术路线

CO2捕集和封存用钢专利技术发展路线图

CO2捕集封存技术被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视为未来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对于中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CO2捕集和封存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特种钢材,以满足CO2捕集和封存的需要,如海上运输船用核心装备材料的储罐用钢材,要求具备高强度、耐低温、易焊接、抗止裂等性能,满足储罐制造的易制造、耐高压和低温等安全服役要求;再如CO2捕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高端特厚钢板等等。

目前钢在CO2捕集和封存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特种钢板材料和钢渣材料领域,如CO2管道输送、储罐存储等领域均需要大量高性能的钢材,使用钢渣固定CO2也是国内目前发展非常活跃的一种方案,而特种钢板材料在CO2捕集和封存领域的应用相关专利起步较晚,2018年开始,国内高校开始研究应用于CO2捕集和封存中的特种钢板,截至2022年,日本本製铁株式会社和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先。

02

高铁车轮用钢

高铁车轮用钢专利技术发展路线图

高速列车是我国战略性高端装备之一,高速车轮承受巨大动载荷和热负荷,易发生各类疲劳损伤,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技术要求高、生产难度大的车轮产品。随着列车的大提速,车轮踏面的剥离、裂损等对车轮的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铁车轮用钢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和中几个地区,特别是我国,在近十多年以马钢股份为首的企业在高铁车轮用钢领域布局了大量专利。


针对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并联系我国发展实际,从企业(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引进、人才引进及技术创新、专利布局和专利运营路径5个方面给出建议,以期为我市钢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01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引进

利用地缘优势与宝钢、鞍钢以及南京钢业等达成合作,形成多家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同时,积极和东北大学冶金学院、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组织开展研究合作,提升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

02

人才引进及技术创新

从苏州市钢铁材料产业的结构优化来看,苏州市在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板块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热轧高强度汽车板、汽车用微合金非调质钢、长寿命高性能弹簧钢、道岔及扣件用钢、工程机械用高强及耐磨钢等几个细分板块,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同和关联创新,将优势扩大到其他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细分板块,形成具有更多细分板块优势的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产业布局。在技术引进及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的刘仁东团队、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李自成团队、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华团队、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的白云团队、北京科技大学的唐荻团队等。

针对高强度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处于相对薄弱的现状,可以在区域内建立产业联盟,利用已有技术基础,迅速打造多个在高强度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细分板块,低温海洋工程用钢、镍基-铁镍基耐蚀合金、特种高强度不锈钢材料,弥补该产业板块的不足。在技术引进及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东北大学的王国栋团队、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华团队、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崔强团队等。

03

专利布局

加大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板块相关专利布局力度,强化区域产业布局优势,立足并借鉴已有细分板块专利布局优势,加大板块内其他薄弱细分产业的专利布局,尤其是专利布局强度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产业板块如第三代汽车用钢、超高强势成形钢、新一代高速及重载列车关键零部件用钢、高铁车轮用钢、细珠光体重轨用钢、功能复合化桥梁和建筑用钢的专利布局,补齐短板,使苏州地区在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领域各细分板块的布局更为全面和完善,强化区域产业布局优势。

与区域内外企业或研究机构组成专利联盟,弥补区域产业布局不足,完善区域产业专利布局结构苏州地区在高强度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板块的专利布局相对薄弱,对于区域内细分产业有一定基础而专利布局与其产业发展不匹配的情况,可以建立区域内专利联盟,加大对该对应细分产业的专利布局力度,逐渐形成专利布局优势;对于区域内处于空白或几乎空白的细分产业,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苏州地区可以以防御型专利布局为主,同样可以与国内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建立专利联盟,从而弥补区域在细分产业布局不足的问题。

04

专利运营路径

钢铁材料领域发生专利诉讼的案例并不多,这就导致企业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在降低风险上投入成本,因此需要政府在重大事项决策上考虑专利风险,从整体上降低区域专利发生专利侵权风险的可能性,提高区域专利资产价值。建议将行政审批过程中设置专利分析评议环节来作为突破口,在拟立项的重大产业投资项目、重大技改项目、技术出口项目、技术转让项目、人才引进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重大引进项目等过程中设置专利分析评议,将专利运营事项是否合理作为评判的指标。

专利质押融资通常需要专利权人提供固定资产做担保,质押的虽然是专利,但银行实际评估的还是固定资产的价值;且市场上专利评估的价值也并不权威,建议对重大专利质押融资项目,引入专利评估机制,建立更为科学客观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准确合理地评估专利价值,并利用政府担保为专利价值保驾护航,从而盘活专利资产。

供稿:运用分析部

编辑:综合管理部

审核:姚珅

审签:高正宏

来源: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