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VS实用新型:你的创新更适合哪条“快车道”?

· 专利业务

一、核心差异:发明 VS 实用新型的 “4 大本质区别”

(一)保护对象:“方法创新” VS “结构改进”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更广,既保护 “产品”(如新型手机、医疗设备),也保护 “方法”(如药物合成工艺、数据处理方法);而实用新型专利仅保护 “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不保护方法和无固定形状的产品(如液体、粉末、软件)。

案例对比:

1.某药企研发的 “治疗癌症的新药物”,因涉及药物成分和合成方法,需申请发明专利;

2.某机械厂对 “齿轮传动结构” 进行改进,让传动效率提升 20%,仅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关键判断点:若创新点包含 “怎么做”(方法、工艺),或产品无固定形状,只能选发明专利;若仅涉及 “产品长什么样、零件怎么装”(结构、形状),可优先考虑实用新型专利。

(二)审查流程:“实质审查” VS “形式审查”发明专利需经过 “初步审查 + 实质审查”,审查周期长(通常 18-24 个月),审查严格,需对专利的 “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进行全面评估;实用新型专利仅需 “初步审查”(审查格式、文件完整性、是否明显缺乏实用性),无需实质审查,周期短(通常 6-12 个月),授权率更高(约 80%,发明专利授权率约 50%)。

审查细节差异:

1.发明专利实质审查阶段,审查员会检索全球范围内的同类专利,判断是否存在 “现有技术” 影响新颖性;若存在,会发出 “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需答辩修改,可能延长 3-6 个月;

2.实用新型专利初步审查仅核对文件是否齐全、格式是否规范,不检索现有技术,只要产品结构改进合理,基本能通过审查,但授权后可能因 “缺乏新颖性” 被无效宣告。

二、适用场景:不同创新成果的 “类型匹配指南”

(一)优先选发明专利的 3 种情况

1.方法创新或无固定形状产品:如 “食品加工工艺”“软件算法”“化学试剂配方”,这类创新无法通过实用新型专利保护,只能申请发明专利;

2.高价值、长周期项目:如生物医药、芯片研发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发明专利 20 年的保护期限(实用新型仅 10 年)能更好保障长期收益,且 “实质审查” 能提升专利稳定性,降低后续被无效的风险;

3.需参与高规格合作或融资:企业融资、政府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发明专利的 “含金量” 更高,通常要求发明专利数量(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需 6 件以上发明专利或 1 件以上 Ⅰ 类知识产权)。

案例:某新能源企业研发的 “光伏电池高效发电方法”,因涉及核心工艺,申请发明专利后,凭借该专利获得几千万元融资,且专利保护期 20 年能覆盖产品生命周期。

(二)优先选实用新型专利的 3 种情况

1.结构改进类创新,需快速获权:如 “新型水杯盖结构”“折叠自行车车架改进”,这类创新仅涉及产品结构,且需尽快用专利保护市场(如抢占展会订单、防止仿冒),实用新型专利 6-12 个月的授权周期能满足需求;

2.成本预算有限,追求高性价比:发明专利申请成本高,实用新型专利成本低,对个人发明人或中小企业而言,若创新价值中等,实用新型专利性价比更高;

3.创新程度中等,难以满足发明专利 “创造性” 要求:发明专利要求 “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新型专利仅要求 “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若创新只是 “小改进”(如将圆形零件改为方形以节省空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更容易授权。

案例:某学生设计的 “多功能笔筒”,通过增加分层隔板和充电接口改进结构,因创新程度中等、预算有限,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后,8 个月获得授权,还成功与文具厂商合作量产。

三、申请策略:“单类型申请” VS “双类型同日申请”

(一)单类型申请:精准匹配需求

1.选发明专利:适合创新程度高、保护期限要求长、涉及方法或无固定形状产品的场景,如 “AI 图像识别算法”“新型抗癌药物”;需注意预留 18-24 个月的审查周期,提前规划产品上市和专利布局节奏。

2.选实用新型专利:适合结构改进、需快速获权、成本有限的场景,如 “家居用品结构改进”“小型机械零件优化”;但需警惕 “授权后被无效” 风险,可在授权后通过 “专利权评价报告”(需额外申请)评估专利稳定性。

(二)双类型同日申请:“发明 + 实用新型” 的双重保障若创新成果同时符合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条件(如 “新型机械结构”,既属产品结构改进,又有一定创新高度),可采用 “同日申请” 策略:同一天提交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利用实用新型专利快速获权(6-12 个月),在发明专利实质审查阶段(通常 1-2 年后),若发明专利即将授权,可放弃实用新型专利,获得 20 年保护;若发明专利审查不通过,仍保留实用新型专利的 10 年保护。优势与注意事项:

1.优势:兼顾 “快速保护”(实用新型)和 “长期稳定保护”(发明),避免因发明专利审查周期长导致创新成果暴露后被仿冒;

2.注意事项:需确保两份申请的 “技术方案完全一致”,且在发明专利授权前放弃实用新型专利(否则会因 “重复授权” 被驳回);成本较高(两份申请的官费 + 代理费),适合高价值创新成果。

案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的 “新型减震器结构”,采用同日申请策略,6 个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快速阻止同行仿冒;18 个月后发明专利通过实质审查,放弃实用新型专利,获得 20 年长期保护,还凭借发明专利进入主机厂供应链。

四、决策工具:

3 步判断你的创新该选哪种类型

(一)一步:明确创新点类型

1.列出创新的核心改进(如 “改进了产品结构”“发明了新的生产方法”“优化了材料配方”);

2.对照 “保护对象” 判断:若包含方法、无固定形状产品,只能选发明专利;若仅为结构 / 形状改进,进入下一步。

(二)二步:评估需求优先级

1.优先级

1:“时间紧急”(如 3 个月内需专利证书用于项目投标)→ 选实用新型专利;

2.优先级

2:“保护期限长、稳定性高”(如核心技术需长期垄断)→ 选发明专利;

3.优先级

3:“成本有限、创新程度中等”→ 选实用新型专利;

4.优先级

4:“高价值创新,既需快速保护又要长期保障”→ 选双类型同日申请。

(三)第三步:参考 “决策表” 验证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没有 “优劣之分”,只有 “适配之别”。选对类型,能让你的创新成果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获得最优保护 —— 需要长期稳定保护的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是 “定心丸”;追求快速落地、控制成本的结构改进,实用新型专利是 “快车道”;高价值创新成果,“同日申请” 则是 “双重保险”。

来源:专利申请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