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申请的背后是非正常利益
非正常申请的背后是非正常利益
我们得实事求是,的确存在大量的不以保护创新为目的专利申请和不以使用为目的商标申请。这已经蜚声中外。
不论是宏观数据还是微观个案,都支持上述的判断。从宏观数据看,2020年,全世界发明专利申请共327.6万件,中国申请了149.7万件,占比为45.7%;实用新型共申请了300万件,中国申请了290.6万件,占比达到97.6%;商标申请量为934.5万件,占全世界申请量的54.3%;外观设计申请量77万件,占全世界申请量的55.5%。这个数字与我们的工业规模、研发投入、经济总量、以及研发人员数量都是严重不匹配的。从微观个案看,全世界专利申请前100申请人中,中国高校竟然占很大比例,中国一所职业学院甚至普通中学的专利申请量都能超过MIT、加州理工。
商标的申请就更过分,只要网络出现一个热门新词,各种商标申请潮水般涌现。以至于企业的商标申请,直接从智力活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像摆龙门阵似的把各种能想到的词都申请一遍,美其名曰防御申请,实则是没有办法,只要稍不留神,企业的品牌就会被人提前囤积申请。这甚至成了一条产业链,笔者曾经帮助一家企业做过谈判,发现抢注者已经非常专业。抢注的企业专门招聘了很多员工,时刻关注各个领域的动向,一遇到有新品牌发布,就会大规模抢注,把各个类都抢注一遍,为了规避打击,设置了大量的公司分开抢注,甚至为规避商标法第四条,还专门有一条龙的工厂,遇到有价值的商标,马上开模生产几个打上Logo的样品,还能拿到市场上卖几个。
专利申请和商标申请本来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不但需要创新和创意,还需要高质量的服务机构和专业人员,成本也高。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是必要的风险投资。专利申请是公开换保护,如果专利申请不少,等于向社会白白公开了资料,即使没有技术含量,也浪费了一笔钱。
而如今的非正常申请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在正常情况下,非正常申请根本就不存在,专利申请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专利申请的审查费和年费制度巧妙地让专利申请活动具有自净化能力。
非正常申请的背后是非正常利益,只要管住非正常的利益,专利制度就能让非正常申请自动净化。目前的非正常申请主要是为了获得直接补贴、政策红利、指标排名。
直接补贴
对于直接补贴,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很多地区对于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都有相关补贴,政策的初衷是好的,申请专利的成本比较高,企业获得相应的补贴可以降低成本,的确不少企业受益。但是很多机构和企业看到这一点,专门为了补贴去申请专利,这一下就本末倒置了,因为只要不考虑保护真正的技术,专利申请的成本就变成了服务人员的成本,根本不需要研发,甚至能够把专利申请工厂化操作,这就产生了大量的与研发无关的专利申请。这种专利申请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补贴来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解决就业,顺带培训了一些专利工作人员。
所以直接补贴不可能长期持续,无论是申请补贴和授权补贴都是如此。所以现在的政策已经逐渐开始取消这部分补贴。
政策红利
政策红利主要是与专利关联的各种奖励和红利。例如企业申请足够的专利,可以申请高新企业减税。专利数量有利于融资上市吸引投资。企业通过专利也能更容易说明创新指标,获得政府的青睐和各种奖项。这些因为专利带来的政策红利自然吸引企业大量申请专利。相比较于税收优惠和融资上市带来的巨大利益,专利申请的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些政策红利有一定的合理性,专利在某种情况下的确能够反映技术实力。但是如果企业本身的实力不济,为了获得政策红利,专门去编造专利,就会给真正有创新的企业带来压力。这就是专利内卷。因为没有技术含量的企业申请100件专利,有创新实力的企业才申请了10件,说不过去。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军备竞赛。甲申请1000件,乙得申请1200件,否则在争取政策红利上可能落了下风。
如果政府一刀切取消与专利相关的政策红利也不现实。对于政策红利导致的非正常申请,应该提高审核方的能力。比如高新企业认证、上市审核应该更加注重专利质量,杜绝简单把专利数量作为考核标准。因为有时候一件专利比一千件专利都有价值。这一点科创板上市的审核方已经很专业,单纯冲专利数量去上科创板已经很难。
指标排名
这个也与历史原因相关,很多地区和领域单纯将专利数量和排名当成某种指标。比如地区专利数量排名、高校专利数量排名,乐此不疲。最后发现,中国的高校专利数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几十倍,甚至连普通中学的专利申请都远超世界名校。这些排名指标应该逐渐淡化。
此外,对于评价专利的很多指标,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宏观标准,比如专利同族数量、引用量、权利要求项数。在“自然”状态,这些很能够反映专利的质量,因为这些都代表申请人的重视程度,是金钱堆出来的。但是一旦反过来,有人专门盯着这些指标去申请专利,这几个维度都可以轻易被人为制造。对于同族数量,申请人只要多花点钱,想在多少国家申请都可以;对于权利要求项数,申请多花钱想写多少就能写多少;即使是引用数量,只要申请人在说明书中把那些在先基础申请都复述一遍,引用数量很快会上来。
所以说,直接补贴、政策红利、指标排名才是非正常申请的真正根源。对于直接补贴,现在逐渐取消;对于政策红利,应该提高审核方的能力和方法,专利要以质量为重,至少在审核时不能简单以数量为指标;对于指标排名,取消单纯的数量排名,也取消依靠容易人为制造的评价标准。
如此,只有发放红利的一方才去在意和审核非正常申请。这些非正常申请本质上是为了获得非正常利益。只要这些专利申请没有获得非正常利益,即使申请的质量再差也是正常的。因为市场主体数以千万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能力不同。如果申请的目标是指向非法利益,这些非正常申请本质上是一种欺诈,打击和审核的责任在发放红利的一方。专利审查部门完全可以中立,依靠专利的申请费和年费制度自动净化“非正常申请”。原创 佑斌 佑斌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