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剂型转换发明专利创造性判断

· 中国专利新闻

案例评析:

  近几年,国内制药企业争相申报了大量药物新剂型专利申请。这类专利申请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某一已知药物进行简单剂型改造,例如由片剂改为胶囊,由注射剂改为粉针剂等,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扩大病人对药品类型的选择,并获得该剂型本身的优点;第二种是改进已有剂型的处方或改造为新剂型,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处方或剂型存在的技术问题,如提高生物利用度、稳定性、疗效等。对于前一种类型的发明而言,通常认为,如果仅参考教科书或结合所属领域的常规知识通过简单转换药物剂型即能实现,从说明书中看不出制备过程中克服了什么技术困难,其效果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合理预期的,则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缺乏创造性。

  本专利正是属于将注射液改为粉针剂的剂型改造发明,主要争议点就在于:在现有技术已经公开了三磷酸腺苷二钠和氯化镁液体分装物(证据1)以及注射用冻干粉针剂的常规制备工艺(证据6)的情况下,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相同混合比例的三磷酸腺苷二钠和氯化镁的冻干粉针剂是否具备创造性。合议组既不支持请求人“技术特征覆盖法”的推理过程,也没有因为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操作步骤很具体而认可其创造性。首先,证据1和6不仅仅分别公开了本专利权利要求1、2中限定的多个技术特征,而是如决定所述的那样,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认识到证据1存在的缺陷从而有动机解决混合溶液贮存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同时,证据6中有将证据1的不稳定液体制剂改变为本发明的冻干粉针剂的启示,并且教导了进行具体剂型改变的工艺,因此,证据6给出了将区别特征引入证据1得到本发明方案的启示。其次,证据6是本专利申请日前药物制剂领域的普通高等院校教科书,其中教导的冷冻干燥工艺条件是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的能够确保冻干制剂质量的一般条件。虽然专利权人声称本专利的工艺条件、参数的选择花费了大量的创造性劳动,然而通过对比明显可见本专利权利要求1中的流程与证据6公开的制备冻干制剂的流程完全相同,冻干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的选择都在证据6教导的范围内。对于共熔点、pH值、再干燥时间等参数虽未具体公开,但均给出了教导或启示。例如,证据6教导了预冻温度应低于产品的共熔点10~20℃,同时还教导了测定产品共熔点的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利用证据6教导的常规技术手段确定三磷酸腺苷二钠和氯化镁的共熔点,从而选择适宜的预冻温度。又如,证据6教导在制备具体注射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如药物稳定性、对人体的刺激性)在pH 4-9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值,对于本发明而言,由于镁离子在碱性环境下将形成氢氧化镁而产生沉淀,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调节pH时会想到舍弃碱性范围。综上所述,尽管权利要求限定了具体的步骤和参数,然而现有技术中存在将这些技术特征组合的启示,因此仍无法体现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专利复审委员会 李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