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1个核心专利+N个外围专利’策略布局赛道

· 中国专利新闻

一、核心专利:选准 “1 个突破口”,锚定赛道核心技术

核心专利是整个布局的 “基石”,需聚焦赛道中关键、具创新性的技术环节,确保其具备 “不可替代性”。选对核心专利,才能让后续的外围布局有的放矢。

(一)核心专利的定位:瞄准 “解决行业痛点的关键技术”核心专利不能是 “小改进”,而应是 “突破行业共性难题” 的技术方案。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续航短” 是行业痛点,宁德时代研发的 “麒麟电池” 中,“电芯水冷板集成技术” 直接解决了电池快充发热与续航矛盾的核心问题,该技术便成为其核心专利;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的 “Face ID 3D 结构光识别技术”,突破了传统 2D 人脸识别在暗光、遮挡场景下的识别难题,成为 iPhone 的核心专利。选择核心专利时,需问自己三个问题:“该技术是否解决了行业长期未解决的痛点?

是否能支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是否难以被轻易替代?”

只有三个答案都是 “是”,才能作为核心专利的候选。

(二)核心专利的撰写:确保 “保护范围精准且稳固”核心专利的权利要求书需 “既宽泛又具体”—— 宽泛到能覆盖技术的核心逻辑,具体到能防止他人规避。例如某企业研发 “新型无线充电技术”,核心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应聚焦 “通过电磁感应实现设备与充电器非接触供电的方法”,涵盖技术的核心原理;同时,从属权利要求需补充 “线圈匝数比”“充电频率控制” 等关键参数,形成保护 “梯度”。若核心专利仅写 “一种无线充电器”,未明确核心原理与关键参数,竞争对手只需改变外观或微调参数就能绕过保护,失去核心专利的价值。

二、外围专利:布局 “N 个防护点”,封锁核心技术的 “周边战场”

外围专利是核心专利的 “保护层”,需围绕核心技术的 “上下游环节、应用场景、改进方向” 进行多维度布局,形成 “全方位包围”。N 个外围专利的数量并非固定,关键是覆盖所有可能的突围路径。

(一)方向 1:围绕核心技术的 “应用场景” 布局同一核心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可形成多个外围专利。例如核心专利是 “一种高韧性食品包装材料”,围绕应用场景可布局:“适用于低温冷藏的高韧性包装材料”(优化耐低温性能)、“适用于微波加热的高韧性包装材料”(增加耐高温涂层)、“适用于生鲜运输的高韧性包装材料”(添加抗菌成分)。这些外围专利能让核心技术在不同细分场景下形成保护,避免竞争对手在特定领域 “钻空子”。

(二)方向 2:针对核心技术的 “改进与优化” 布局核心技术落地时,往往需要配套的改进方案,这些改进可转化为外围专利。例如核心专利是 “一种高效光伏板发电技术”,围绕改进方向可布局:“光伏板表面抗污涂层技术”(提升清洁度以维持发电效率)、“光伏板角度自动调节技术”(适配不同光照角度)、“光伏板散热结构优化技术”(解决高温发电效率下降问题)。这些外围专利不仅能提升核心技术的实用性,还能防止竞争对手通过 “优化改进” 绕过核心专利保护。

(三)方向 3:覆盖核心技术的 “上下游配套技术”核心技术的落地需要上下游技术支撑,这些配套技术也是外围专利的重要方向。例如核心专利是 “一种智能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上下游配套技术可布局:“机器人关节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端配套)、“机器人环境感知传感器技术”(感知端配套)、“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技术”(应用端配套)。通过布局上下游外围专利,能形成 “技术闭环”—— 即便竞争对手突破核心专利,也可能因缺乏配套技术而无法落地,进一步巩固壁垒。

三、策略落地:四步实现 “核心 + 外围” 的协同布局

“1 个核心专利 + N 个外围专利” 不是简单的专利堆砌,而是需要按 “规划 - 申请 - 维护 - 运用” 的步骤协同推进,确保布局的系统性与时效性。

(一)一步:提前规划,明确核心与外围的 “技术边界”在研发初期就需制定专利布局规划,而非等技术成熟后再申请。可通过 “技术分解图” 梳理核心技术的 “核心原理、应用场景、配套环节”,明确哪些技术作为核心专利,哪些作为外围专利。例如某企业研发 “智能家居中控系统”,先确定核心专利是 “多设备互联互通的协议技术”,再分解出 “语音控制模块”“场景模式设置模块”“安全加密模块” 等外围方向,确保每个外围专利都围绕核心技术展开,避免布局分散。

(二)第二步:分阶段申请,把握 “时间窗口”核心专利需优先申请,抢占 “在先权利”—— 避免因延迟申请导致技术公开,丧失新颖性。

外围专利可根据研发进度分阶段申请:核心技术落地后 3-6 个月内,完成 “应用场景类” 外围专利申请;1 年内完成 “改进优化类” 外围专利申请;2 年内完成 “上下游配套类” 外围专利申请。例如华为在 5G 技术研发中,先申请 “5G 基站核心通信协议” 核心专利,再在 1-2 年内逐步申请 “5G 终端信号处理”“5G 抗干扰技术” 等外围专利,既保证核心技术优先保护,又跟上研发进度。

(三)第三步:定期维护,动态调整外围布局市场与技术在不断变化,外围专利需定期 “更新迭代”。每年需对专利布局进行评估:若某一应用场景成为市场热点(如新能源汽车的 “换电场景”),需补充相关外围专利;若某一改进方向被证明无实用价值,可放弃后续相关申请,集中资源在有效方向。例如某家电企业发现 “智能家电与健康监测设备联动” 成为新趋势,立即围绕核心中控技术,补充 “健康数据接入与分析” 的外围专利,确保布局紧跟市场需求。

四、实战案例:从 “单一专利” 到 “专利护城河” 的升级路径

头部企业的实战案例,能更直观地展现这套策略的落地效果。以宁德时代的 “麒麟电池” 专利布局为例,可清晰看到 “核心 + 外围” 的协同逻辑。

(一)核心专利:锁定 “电芯集成技术”宁德时代的核心专利是 “麒麟电池电芯水冷板集成结构”,该技术通过将水冷板嵌入电芯之间,解决了传统电池 “快充发热导致续航下降” 的核心痛点,是麒麟电池的 “技术命脉”。其权利要求明确了 “水冷板的位置、材质、与电芯的连接方式”,确保核心技术无法被轻易绕过。

(二)外围专利:多维度封锁赛道围绕核心专利,宁德时代布局了近百项外围专利:在应用场景上,布局 “适用于乘用车的麒麟电池结构”“适用于商用车的麒麟电池结构”;在改进优化上,布局 “麒麟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麒麟电池轻量化外壳技术”;在上下游配套上,布局 “麒麟电池快充充电桩技术”“麒麟电池状态监测系统技术”。这些外围专利形成了 “全方位防护网”—— 竞争对手若想生产类似电池,要么触碰核心专利,要么被外围专利限制,难以突围。

(三)布局效果:占据市场主导权通过 “1 个核心 + N 个外围” 的布局,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还在专利层面形成壁垒。数据显示,麒麟电池相关专利覆盖全球主要市场(我国、美国、欧洲、日本等),截至 2024 年,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专利诉讼胜诉率超过 80%,有效遏制了竞争对手的模仿,巩固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地位。

来源:专利申请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