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总被驳回?可能是这2个点没搞对
实用新型专利总被驳回?可能是这2个点没搞对
NO.1专利申请
一、核心症结:2个关键误区,直接触发驳回“红线”
实用新型驳回多为“一票否决”,以下两个关键点若踩错,几乎无通过可能,却被90%的新手忽视。
(一)关键点1:保护客体“界定错误”,从源头注定失败
实用新型仅保护“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这3类误区直接触发驳回:
一是把“方法”当“产品”(如“一种零件的焊接方法”),
二是无固定形状的产品(如“一种液态密封胶”),
三是仅材料替换无结构变化(如“用铝合金替代钢铁的支架”)。
某申请人为“一种高效播种方法”申请实用新型,经调整为“实现该方法的播种机挡种结构”后才符合要求。若技术涉及方法,可剥离出“专用设备结构”单独申请。
(二)关键点2:申请文件“质量不达标”,形式审查也翻车
60%的驳回源于文件不规范,核心问题集中在两点:权利要求书未明确“结构特征”(如仅写“一种新型水杯”,未描述杯体与杯盖的连接结构);附图未清晰展示关键构造(如仅画主视图,未画剖视图暴露内部密封结构)。某五金厂的“新型合页”申请,因权利要求未写清“铰链轴与页片的配合关系”,附图无标注,直接被驳回。
(三)延伸误区:混淆“新颖性”边界,误踩“现有技术”雷区
虽无实质审查,但形式审查会核查“明显缺乏新颖性”的情况:若产品结构已在电商平台公开销售、或在期刊发表过,再申请就会因“丧失新颖性”被驳回。某设计师将新品挂网销售后再申请专利,虽结构有改进,但因已公开仍被驳回,需在产品公开前6个月内提交申请并主张优先权。
NO.2专利申请
二、破局之道:3步精准施策,攻克核心驳回点
针对两大核心症结,从“客体界定、文件撰写、新颖性保障”三步发力,可将驳回风险降低80%。
(一)一步:精准界定保护客体,避开“非授权范畴”
采用“三问法”验证:
一问“是否为产品”(如“是夹具结构,非加工方法”);
二问“是否有固定形状”(如“是折叠椅,非可流动的涂料”);
三问“是否有结构改进”(如“是杯盖加了卡扣,非仅换塑料材质”)。
若涉及软件控制,需结合硬件结构描述,如“一种带智能感应的台灯,包括灯座、灯杆,灯座内设有感应模块与灯杆电路连接”。
(二)二步:高质量撰写申请文件,直击形式审查要点
权利要求书按“结构+连接关系+功能”撰写:独立权利要求写清必要特征,如“一种防漏保温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身、杯盖,杯盖内侧设有环形凸台,凸台与杯身开口处的凹槽过盈配合”;从属权利要求补充细节(如“杯盖上设有泄压阀”)。附图用CAD绘制六视图,关键部位标注序号,与说明书一一对应,如“图1中1为杯身,2为杯盖”。
(三)三步:前置保障新颖性,筑牢授权基础
申请前做“简易检索”:通过知识产权局官网,输入“产品名称+核心结构”关键词,排查近3年同类专利;若发现相似结构,及时增加“区别特征”(如在现有抽屉结构上加“阻尼缓冲装置”)。同时严守“先申请后公开”原则,避免申请前参展、发表论文或销售产品,确需公开的需留存证据主张优先权。
NO.3专利申请
三、风险规避:3个细节把控,避免“非必要驳回”
除核心症结外,流程细节和隐性风险也易导致驳回,做好以下三点可顺利通关。
(一)细节1:规范提交材料,减少补正延误
提交前核对“材料清单”:包括请求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摘要,用A4纸单面打印,页码清晰;请求书准确填写申请人、发明人信息,地址需精确到门牌号(接收通知书用);涉及生物材料的需提前办理保藏证明。某高校因漏填发明人身份证号,补正耗时1个月,错过产品上市节点。
(二)细节2:精准答复补正通知,不做“无效修改”
收到补正通知书后,按“问题逐一对应修改”:若要求“补充附图”,需按规范绘制并标注;若指出“权利要求不完整”,需补充必要技术特征,不可新增原文件无的内容。某申请人收到“附图不清晰”的补正后,仅简单放大图片,未重新绘制,二次补正后才通过,延误审查周期。
(三)细节3:规避“非正常申请”,确保技术真实性
知识产权局严查“非正常申请”,这3类情况会被驳回:
一是无实际改进的“变劣设计”(如故意增加无用零件);
二是批量提交相似方案(如仅改变尺寸的多个“新型螺栓”);
三是抄袭现有技术稍作修改。某申请人提交5个仅颜色不同的“新型外壳”申请,全部被认定为非正常申请,影响后续申请信誉。
来源:专利申请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