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专利申请:如何撰写出决定企业生死的优质专利

· 专利业务

创新型企业正悄然发现,曾经快捷高效的实用新型专利通道,如今变得缓慢而严格。

曾经,实用新型专利以其审查周期短、授权相对容易的特点,成为许多企业和个人寻求快速保护的“香饽饽”。

但步入2025年,情况已大不相同。

数据显示,实用新型专利全国平均审查周期已延长至6-10个月,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0个月以上。与此同时,2025年1-5月实用新型授权量同比下降17.79%,延续了前4个月11.62%的降幅。

一、现状:审查周期全面延长,授权率持续走低实用新型专利的“快车道”优势正在减弱。2025年以前,常规审查周期普遍为6-8个月;但今年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周期已延长至6-10个月。对比个人和企业两类创新主体,个人类型授权量降幅大,达到25.22%,而企业类型降幅较小,为1.55%。

企事业单位中,唯有事业单位是唯一正增长的申请人类型。审查周期的延长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因地区、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高效地区如咸宁、西宁等地通过本地代办处预审,周期可缩短1-2个月。但获得这种加速机会的创新主体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申请人只能面对不断延长的等待时间。

二、探因:从“数量优先”到“质量优先”的政策转型

审查标准全面升级是导致周期延长和授权率下降的原因。2024年起实施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及实用新型“明显创造性”审查,要求技术方案需满足更高创新标准。知识产权局已将“明显创造性”审查列为常态化措施。重复提交、编造方案等行为被严查,导致驳回率上升。举例来说,单纯技术方案拼凑的驳回率已超过80%。对比过去,实用新型专利主要进行形式审查,而现在审查流程已变得更加复杂,从形式审查转向纳入“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的初步评估。审查员需投入更多时间评估技术方案的“实质性创新”。

三、影响:申请量与资源配置的矛盾加剧申请量持续高位运行与审查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用新型因申请费用低、技术门槛低,成为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的常用工具,2023年申请量达247.7万件。庞大的申请基数下,审查资源(如审查员数量、系统处理能力)增速滞后于申请量增长,导致案件积压。审查标准提高后,审查员单位时间内可处理的案件数量减少,叠加总量上升,形成“排队效应”。另一方面,审查资源可能正向发明专利倾斜。知识产权局可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发明专利审查,实用新型审查人力相对不足。这种资源分配策略与鼓励高价值专利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四、 突破:专业服务与加速通道的价值凸显在这一背景下,专业代理机构的价值充分展现。数据显示,自行申请的驳回率高达42%,而专业代理机构可将授权率提升至85%-92%。文件质量与代理服务成为影响授权效率的关键因素。对于有紧急需求的企业,优先审查通道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符合重点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智能制造)的申请,通过预审备案后周期可压缩至3-4个月。各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快速预审服务效果显著。例如,沈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生物产业开辟的专利快速审查绿色通道,可使实用新型专利快至1个月可获得授权。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能将实用新型专利从8个月缩短到1个月。

五、 展望:高质量申请成为新常态实用新型专利的严审趋势将持续。知识产权局已明确将实用新型“明显创造性”审查列为常态化措施,授权率可能进一步承压。创新主体需要优化申请策略:优先选择电子申请+预审通道组合,缩短周期至3个月内;技术方案应聚焦结构改良(如机械部件、电子装置),避免非实体创新(如纯软件方法)。对于企业而言,提前布局技术交底书质量,并关注区域审查差异以优化申请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政策收紧导致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周期延长、授权率下降”已成为新常态。未来,随着实用新型“明显创造性”审查常态化,那些缺乏实质性创新的申请将面临更高驳回风险。而真正具有技术改进价值的创新,仍能通过专业布局和加速通道,在3个月内获得授权。创新主体是时候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先”,重新评估自身的专利策略,才能在新的审查环境中脱颖而出。

来源:专利引擎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