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企认定新修订进程与方向、申请新变化

· 科技项目新闻

一、修订进程与背景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已在2025年7月正式启动。此次修订是自2016年以来对认定标准的首次重大调整,预计将在2026年正式实施。修订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挤水分”,让优惠政策真正回归创新本质。

近年来,随着高企数量从2016年的10万家飙升至2024年的46.3万家,行业中出现了一些乱象,例如部分企业通过买专利、凑研发费用等方式“突击达标”,但实际缺乏核心技术。因此,我认为本次修订旨在通过提高标准(含财务指标有所变化)、精准筛选,强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实质要求。

二、可能的修订方向虽然终方案尚未公布,但结合行业观察和政策风向,新办法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还是很有看头的,因为高企政策这东西,是可以根据目前新的形势和国内的高企情况,来较为前瞻的预测性的,来看:修订方向核心要点具体调整预测提高认定门槛注重真实性与实质创新

(1)研发费用:核查真实性,要求研发项目必须与核心技术直接相关,杜绝将日常开支计入研发费用。

(2)知识产权:更看重“质”而非“量”,发明专利的权重可能大幅提升,单纯为了凑数而购买的专利可能不被认可。

(3)研发人员:定义将更严格,必须直接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如工程师)才可计入,挂名人员将被排除。

动态调整技术领域支持前沿,淘汰落后

(1)新增领域:量子信息、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有望被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2)移除领域:一些已普及的技术(如普通LED照明、五金)可能被移出支持名单。

强化后续监管从“重认定”到“重管理”

(1)抽查率上升:认定后3年内可能面临随时随地的联合核查。

(2)数据安全:企业若发生数据泄露等安全事故,可能被一票否决,直接取消资格。与“专精特新”政策联动强调产业链定位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能会与“专精特新”企业政策相衔接,鼓励企业不仅要有创新能力,还要在产业链中具备关键地位。

优化评价指标看重实际成果转化

(1)科技成果转化:不仅看数量,更看重转化后带来的实际收入占比、经营效益。

(2)成长性:净利润和营收增长率高的企业可能获得加分,长期依赖补贴的“僵尸企业”将难以通过认定。

企业的对应政策新变化:

一,以外部评审的眼光,对核心指标进行三问:问知识产权:抛开数量,我们的核心专利(发明专利)是否与主营产品(服务)的关键技术一一对应?

能否清晰描绘出“专利-技术-产品-收入”的传导路径?那些为凑数申请的软著和实用新型,在新规下可能瞬间贬值。问研发费用:财务账、研发费用辅助账、研发项目立项报告中的投入金额,是否能精确互锁?

任何一笔研发人员工资,能否追溯到其参与的具体项目考勤记录?问研发团队:公司内部是否有一份经得起盘问的研发人员名单?他们的劳动合同、岗位职责、专业背景,能否共同证明其“专职从事研发”的属性?

二,知识产权布局立即启动“发明专利”储备: 发明专利申请周期长,现在行动是为2026年布局。与专利代理机构合作,筛选核心、具创新性的技术点,优先申请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规划方案:

围绕核心产品,规划一个由1-2项核心发明专利、多项支撑性实用新型和外围专利构成的“专利包”。这比零散申请十几个无关专利,在新评价体系下得分高得多。

第三,研发费用辅助台账归集与规范

1.“项目制”核算是一切的基础: 严禁将研发费用在期末按比例分摊。

项目立项精细化: 每个研发项目必须有详尽的《立项报告》,明确项目目标、技术指标、预算、人员和时间计划。

每一笔费用(材料、工资、外包等)在发生时即归集到具体项目—每一个项目有完整的立项、预算、结题报告。

我提议:项目结题时,必须有《结题报告》和《成果鉴定》,形成“立项-投入-成果”的完整闭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坚实依据。

2.使用“研发支出辅助账”:

严格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的辅助账格式进行记录,这是权威的“说明书”。

有没有发现?

高新,其实就是一整套材料的叙事逻辑,

是:

我们发现了行业一个关键技术痛点

- 我们投入XX资源组织了有针对性的研发

- 我们获得了XX高质量知识产权

- 它将转化为XX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 并为我们带来了XX收入和增长。”

总结一句话,就是:认真打磨一份“讲故事”的申报材料。逻辑大于堆砌,未来的申报材料,不应是资料的简单罗列,讲究逻辑缜密。

来源:慧企先锋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