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产业专利池标准化

· 专利业务

一、标准化的核心目标提升效率与可预测性:使专利池的构建和运营流程清晰、可重复,降低谈判和交易成本。

确保公平与透明:通过规则和流程设计,保障专利权人、实施人等各方的合法权益,建立信任。

保障合规与稳健:确保专利池的运作符合全球主要司法辖区的反垄断法规,避免法律风险。

促进技术推广与产业化:目标是让技术标准得以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共赢。

二、专利池建设阶段的标准化这是奠定专利池合法性与公信力的基础。

1.专利池构建原则的标准化——制定《专利池组建章程》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应明确以下内容:目标与范围:清晰定义专利池所涉及的技术标准、产业领域和产品范围。互补性原则:明确规定只收录对实施标准“必不可少”的专利,排除可替代的竞争性专利。开放与非歧视性原则:声明专利池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专利权人和实施人开放。

2.必要专利评估流程的标准化——是整个专利池公信力的核心,必须做到大程度的标准化和透明化。需要建立《必要专利评估程序手册》,核心要求包括:评估机构独立性:明确规定必须聘请独立的第三方专家进行评估,并界定其资质要求。评估标准统一化:制定详细的“必要性”认定标准。例如,可以参照国际标准组织的惯例,采用“假设性权利要求”测试,“在标准通过时,实施该标准是否必然会在法律上侵犯该项专利?”

评估流程规范化:固定评估的步骤,如:专利提交—格式审查—独立专家初审—异议期—裁定。透明度机制:规定的必要专利清单及其权利要求必须公开,在保密的前提下,评估报告的核心结论可被许可人查询。

3.知识产权政策与许可框架的标准化——制定《标准许可协议》模板。

FRAND原则的具体化:将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合同条款。

费率模型的标准化:设计清晰、透明的费率计算模型,如按产品净售价的固定百分比、固定单位费率等,并说明其合理性(如基于价值贡献)。许可层级:明确许可是提供给终端产品制造商、组件制造商还是所有层级。

核心条款统一:对专利无效的处理、reciprocity(互惠)条款、诉讼中止与和解、保密性等关键条款进行标准化设计。

三、专利池运营阶段的标准化这是确保专利池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

1.管理与决策机制的标准化一是设立清晰的治理结构。先要明确管理机构的角色。如果由独立机构管理,明确其职责和权力边界。如果是专利权人联盟,应设立决策委员会。

其次,要明确投票权与决策机制。标准化决策流程,如按专利数量投票、一票否决权(仅限于重大事项)等,并在《管理协议》中明确规定。

二是制定《运营管理规范》。一方面,要明确入池与退池流程,规定专利权人如何加入和退出,以及相应的法律和财务后果。二是要合理进行费用分摊与收益分配,建立透明的管理费计算方式和专利费分配规则,通常按必要专利的数量和权重。

2.许可与谈判流程的标准化需要建立《许可谈判工作指引》,一是构建 “一站式”服务流程,为被许可人提供标准化的接洽、信息提供、协议签署和付款流程。二是界定谈判边界,为谈判团队设定明确的权限和底线,确保对所有类似条件的被许可人适用基本一致的条款,体现“无歧视”原则。

三是制定争议解决机制,形成标准化争议解决流程,优先推荐通过仲裁或调解解决FRAND费率等争议,并指定公认的仲裁机构或专家。

3.信息透明与沟通机制的标准化需要建立《信息发布与沟通协议》,

一方面制定公开信息目录,明确规定必须在官网上公开的信息,如:专利清单、许可协议模板、费率表、年度报告等;

另一方面,建立沟通渠道,设立统一的咨询和投诉渠道,并规定响应时间。

四、如何具体推动这项标准化工作

1.成立标准化工作组。由专利池运营管理机构牵头,邀请核心专利权人、潜在被许可人代表、独立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

2.文献与案例研究。工作组首先应深入研究国内外成功的专利池案例以及美、欧、日等司法辖区的反垄断指南,吸收实践。

3.文件起草与评审。基于研究成果,分工起草上述提到的各类标准化文件,包括章程、手册、协议模板等。组织内外部专家进行多轮评审,确保文件的专业性、公平性和合规性。

4.试点与迭代。标准化系列制度文件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与执行,可与少数“友好”的被许可人进行试点许可,检验标准化流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反馈进行优化。

5.培训与宣贯。对专利池管理团队和专利权人代表进行标准化文件的培训,确保所有参与者理解并遵守统一的规则。6.持续改进。设立定期审查机制,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产业发展和运营实践,对标准化文件进行修订和更新。

来源:智策维度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