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材料的基本逻辑

· 科技项目新闻

高企的认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是系统性认定。认定标准由政府制定,实际上也为企业“如何成为一家合格的、持续创新的科技企业”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可执行的行动指南。

在高企认定中,“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被审核得尤为严格,因而企业方管理人员清楚梳理这四者的逻辑关系非常有必要。

以下是笔者的学习思考笔记,非官方专业语言,主要是为了便于理解和交流学习,欢迎相关实务经历丰富者指导。

1.研发是整个系统中的起点,科技成果源于研发创新项目的进行。设立研发项目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解决技术瓶颈或者是为了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对这一环节的审核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部分,考查项目立项的规范性(须有正式的立项报告且内容完整)、项目与领域的相关性(研究方向属于规定的高新技术领域)、项目管理的流程性(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清晰完备)以及佐证材料(项目过程记录完备)。定量部分,考查研发项目数量(3个会计年度内的立项研发项目数量统计文档)、研发费用占比(既要求近3个会计年度的平均数达标也要求近一年的平均数达标)、研发人员占比(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否不低于10%)。

2.科技成果不局限于知识产权,会产生大量的创新点。

3.有独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不仅将技术创新资产化、法律化而且凸显“高新”属性,既是技术壁垒,也是高企认定的硬性要求。这一环节,主要审核技术的先进程度,对产品是否发挥核心支持作用、不同类别的知识产权数量、知识产权的获得方式。

4.“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转化”一词,强调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对这一环节的审核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部分强调转化形式的有效性、逻辑链条的清晰度。定量部分着重审核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年平均数量,数量多少影响得分值。

5.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说明产品已市场化,它是创新价值链的终产出和实现经济效益的直接工具。这一环节,企业需要证明本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关联技术领域符合高新技术领域,而且与企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有直接的、内在的技术关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是否不低于60%。

拥有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产品(服务)收入之和,在企业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中是否超过50%。这两句话,既强调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强调核心技术支持的产品(服务)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中的占比。

来源:Y突然的自我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