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硬性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硬性指标
一、 注册时间要求
这个要求其实很直观:企业想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在申请的时候已经注册成立满365个自然天。简单说,就是企业成立至少得满一年。这个时间点是以日历天来算的,差一天都不行。
二、 高新技术领域要求
这是个大头,也是很多企业容易迷糊的地方。核心要求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产品或服务,它们背后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必须属于划定的《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之内。
这个领域目录内容相当多,挺厚一本。如果企业自己或者第三方中介机构想帮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务必要仔细通读这个领域目录。得认真看看自己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产品里用到的核心技术,到底落在目录里的哪个具体领域?
目录里主要分了八大类:
1. 电子信息
2. 生物与新医药
3. 航空航天
4. 新材料
5. 高技术服务
6. 新能源与节能
7. 资源与环境
8.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
这里得提一下第八类。以前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后来发现实际操作中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什么叫“传统产业”?什么叫“改造”?不太好界定清楚。所以后来就改成了现在这个更具体、更明确的叫法:“制造与自动化”。这个调整其实更合理了。
三、 知识产权要求(核心门槛)
知识产权这块绝对是重中之重,而且是“一票否决”项!
管理办法里写得明明白白: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根本没资格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所有那些门槛性的指标,其实都是这个性质,有一条不满足,整个申报就泡汤了。
知识产权的要求,核心是三点:
1. 核心性: 这个知识产权必须是对企业的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真正起到核心支持作用的。不能是无关紧要的。
2. 排他性: 知识产权得是申请企业自己的。如果是和别人共有的,那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期间以及资质有效期内,只能由申报企业独家使用这个知识产权来申请高企。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其他共有人出具书面承诺函,放弃用这个知识产权去申报高企的权利。这点很重要,就是为了防止以前出现过的情况:比如关联公司(像母子公司)把一项专利的共同权属人都写上,然后各自拿同一个专利在不同地方申报高企。现在这条路基本堵死了。
3. 有效性: 知识产权必须是在我国境内获得授权或审批的,并且必须在我国法律规定的有效保护期内。过期失效的、快过期的都不行。
知识产权分级管理(Ⅰ类 、Ⅱ类):
对高企认定中的知识产权还搞了个“两级分层制”,主要考虑知识产权的价值和创造性难度,同时也引导企业去申请更有含金量的产权:
Ⅰ类知识产权: 价值高、创造性要求高、获取难度大。主要包括:
发明(含国防专利 - 军工企业才有)
植物新品种(涉农企业可能有,但整体少见)
农作物品种
新药(药品行业)
中药保护品种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等等...
这类知识产权弱化了时效性要求。不过说实话,除了发明专利相对常见点,后面那几项对大多数普通企业来说,都属于特定行业才有的,一般企业不太会涉及。
Ⅱ类知识产权: 相对常见,获取难度低一些。主要包括:
实用新型专利
外观设计专利
软件著作权
等等...
这类知识产权在使用上有次数限制。
怎么理解这个难度差异呢?举个例子,发明专利审查严格、周期长、授权难。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相对容易些。软件著作权呢,登记起来快,因为它主要是版权登记,审查的是你的说明书、设计文档等材料,不需要提交全部源代码(出于企业保密考虑),只要求提交部分代码样本(比如前后各若干页)。所以相对而言,软件著作权的“技术含金量”在评审时可能被看得稍微低一点。
有效性查验:
怎么证明知识产权有效?主要看官方证明文件:
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查知识产权局网站,提供专利证书,缴费收据(证明年费正常缴纳)是关键书面证据。失效专利、不缴费的“垃圾专利”是没用的。
国防专利:有专门的国防专利证书(涉密)。
植物新品种:查农业农村部。
新药:查药监局。
软件著作权:查版权保护中心(版权保护中心)。软件著作权登记量特别大,增长快,主要就是因为它登记周期短、要求相对宽松、软件更新快。
弱化时效性要求(核心变化点):
这个政策变化很关键:
Ⅰ类知识产权: 只要在有效期内,可以多次用于高企申报(没有次数限制)。为啥这么改?因为像研发一个新药、培育一个新植物品种,投入巨大、周期超长(可能十年二十年),如果规定只能用一次(比如只认近三年获得的),对这些企业太不公平了。
Ⅱ类知识产权: 在申报时只能使用一次(比如这次申报用了,下次申报就不能再用这个Ⅱ类产权了)。这主要是鼓励企业持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产权。
四、 主要产品(服务)与核心知识产权的关系
再强调一下核心性要求:企业拥有的核心知识产权,其对应的技术,必须对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的收入起到核心支撑作用。这里的“主要产品(服务)”指的是其收入之和占企业同期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注意:高企要求高新产品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所以主要产品收入通常也要占到总收入的相当比例,比如30%以上是基础,但核心是占高新产品收入的那50%)。
怎么算“核心支持”?
这需要企业好好解释说明。比如:
这项技术让你的产品性能远超同行。
产品本身就是基于这项核心技术开发出来的。
提供的高技术服务(如检测、咨询)核心就是运用了这项技术。
来源:“析税” 知识星球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