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专利池核心精神和规则
议专利池核心精神和规则
2025年5月,知识产权局已印发了《专利池建设运行工作指引》,鼓励构建重点领域市场化运行的产业专利池。
对于专利,从科技部门和技术经理人角度看,是科技成果诸多形式中的一种,但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角度看便有不同。
可以说,对于专利有着叫“猫”和“咪”的情况,虽然只是在使用时衍生不同叫法,但是不同的叫法背后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
知识产权局作为全国知识产权高级别的行政管理机构,其对专利池的功能定义和建设目的代表着宏观上的行动指南。
《指引》指出,专利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利权人通过协议委托其中一方或者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对持有的某一技术领域专利进行联合运营,开展交叉、一站式许可等业务和相关服务的专利运用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专利池强调的是专利许可,而不是专利转让。
《指引》给出专利池的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整合专利资源,降低专利许可交易成本,提高专利的许可和使用效率。
二是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应用,扩大专利产业化规模和效益,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开展多元化运营服务,提高企业专利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水平,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
这三个功能中,二个强调专利池产业化是和提高专利许可价值直接相关的,只有经过产业化验证的专利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值得通过许可方式推广。
三个功能是从专利风险防范角度强调要注重专利的防御功能、安全功能,只有具有很高的合规性和抗风险性,才更有利于大范围进行许可推广。
总之,不管从专利池定义还是功能看,专利池核心业务是许可。
这一点也可从分析国际专利池案例得以验证。专利许可既尊重保留专利持有人的所有权,又开放使用权,将专利保护的权利要求范围打开,让池内成员没有侵权顾虑地去大胆在现有技术上进行创新,确实有助于提升行业创新效率和促进整个行业技术进步。
要实现专利池在许可方面的核心地位,就必须强调专利池的核心精神和规则。
核心精神就是,成员单位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成员必须认可“合作共赢”的价值大于“单打独斗”。
在这个核心精神基础上,再提出基本规则,主要包括:
一是清晰的权责利原则:明确理事会、执行机构、专家机构、各参与单位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制度化,构建专利池“宪法”,形成协作信任和合作基石。
二是坚持专业服务贯穿原则:必须让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全链条的专业服务贯穿专利池组建、运营全流程。
三是开放与信任的文化:专利池本质是以专利为纽带形成的一个“创新生态系统”和“协同创新机制”,需要开放、透明的沟通氛围。
协同创新,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为帮助理解举个例子。
比如,要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难题,由某一个单位单独来攻克的话,必然承担较高的资金、信息、技术、时间、人才、风险等成本,但是如果由专利池成员单位共同来攻克,各自根据各自优势承担相应任务,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资源导入资源,大家形成联合创新组织,这样就能提高创新效率、分摊降低研发成本。
在对专利池核心精神和基本规则达成高度统一认识的情况,实现专利池机制作用才有了坚实基础。
想表达的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不宜过多强调专利池在推动成果项目转化落地方面的功能,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做专利池,那和采用“技术经理人+政策支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传统模式有何区别?
成功的专利池一定是从整个产业技术创新角度整体去布局考虑的,而不是用来点对点推动专利成果转化的,否则专利池的机制作用很难得以凸显。
来源:智策维度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