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已经到了必须迭代的时刻

· 科技项目新闻

一、当“工业大模型”找不到自己的“身份”

全球技术浪潮奔涌,而我们的《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目录,还停留在2016年。生成式AI、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等新物种,在目录中难觅踪影。

我曾亲见,一家将AI深度应用于工业质检的企业,其技术明明领先,却只能在申报时选择一个并不贴切的“近亲”领域。这就像给一个现代程序员发了一张“纺织工”的执照,既委屈了企业,也难为了评审专家。

一点思考:政策能否建立一个“快速响应”机制?比如,设立一个“前沿技术”特别通道,或引入一个每两三年“打一次补丁”的灵活更新机制。

二、企业的“三重”烦恼与中介的“盛宴”

研发费用归集,是许多企业财务人员的噩梦。为什么?因为他们要同时面对高企认定、税务加计扣除和会计准则 “三套口径” 。这本是鼓励创新的好事,却因标准不一,成了企业的合规负担。

此外,申报需要准备的材料和专业性,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中介服务市场。数万乃至十数万的费用,对初创企业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有时甚至扭曲了企业“为创新而申报”的初衷。

一点思考:我们能否大力推动标准的统一与简化?

或者,借鉴“无感申报”的理念,通过政府数据共享,自动生成部分申报材料,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三、当高企遇上小微的政策碰撞

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新认定的高企,本身也是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的实际税负可能低于高企的15%。当直接的税收优惠“失灵”,高企资质的吸引力在哪里?

这暴露了政策协同的不足。对于不需要用高企资质去投标或融资的企业,申报动力自然不足。

一点思考:或许,我们应该更强调高企的“品牌”价值和“信用”价值,在招投标、人才引进、金融支持等领域,赋予它更强的“通行证”功能。

四、为“十年磨一剑”的生物医药创新者开一扇窗

生物医药行业是特殊。一家细胞治疗企业,可能埋头研发八九年,没有任何销售收入。按照现行“高品收入占比”的硬指标,它们永远被拒之门外。然而,它们恰恰是需要高企品牌背书的——为了吸引人才,为了获得融资。

一点思考:能否用“临床试验阶段”、“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反映技术含金量的指标,临时替代传统的销售收入指标?我们需要为这种长周期的创新,预留一条“绿色通道”。

五、谁为“成熟巨人”和“初生牛犊”说句公道话?

当前的成长性评价,对成熟企业和初创企业都不太公平。

一家营收数十亿的制造业巨头,因其规模基数大,增长率自然放缓,成长性得分可能为零。而一个正在烧钱的初创公司,也可能因为收入未起,同样得零分。这显然没有真实反映它们的市场价值和增长潜力。

一点思考:评价体系是否可以更多元?对成熟企业,看其研发投入的稳定性和行业领导力;对初创企业,看其获得的股权投资和市场估值。用多把尺子,量不同的人。

六、机构改革中的“衔接”思考

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高企认定的管理职能正在调整。在这个过渡时期,如何确保各地工作的平稳有序,保障企业对政策的稳定预期,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点思考:这更需要从国层面明确协同机制,在地方上则需建立灵活而高效的工作模式,核心目标是服务不断线,认定不混乱。

来源:科创新语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