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专利大揭秘:哪些行为是红线,被定性的后果有多严重?

· 中国专利新闻

01

哪些行为算“非正常”?

“批量生产”低质量专利比如有人一年申请几十甚至上百个专利,但内容全是“换汤不换药”—今天把按钮从圆的改成方的,明天把外壳从红色换成蓝色,纯属“凑数式创新”。直接抄作业,甚至“拼拼乐”有人懒得自己研发,直接抄别人的专利,或者把A专利的“螺丝”和B专利的“螺母”拼一起,假装是个“新发明”。

伪造研发记录,假装很努力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在创新”,有人会伪造实验数据、研发日志,甚至虚构团队和设备清单—结果一查,部分PS的!恶意申请,专门“搞事情”比如盯着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疯狂申请类似专利,让对方产品一上市就“侵权”;或者囤一堆专利不实施,就等着收“保护费”。代理机构“助纣为虐”有些代理机构为了赚钱,怂恿客户“批量申请”,甚至承诺“包过”——结果客户钱花了,专利被驳回,代理机构拍拍屁股走人。

02

被定为“非正常”会怎样?

申请直接泡汤:专利局会驳回申请,已经授权的也可能被宣告无效。补贴打水漂:之前拿到的政府资助、奖励,可能得全额退还,甚至未来5年都别想再申请。

信用受损:严重的话会被列入“黑名单”,影响企业或个人信誉,以后贷款、投标都可能受限制。

03

怎么避免“非正常”?

别贪便宜,别走捷径申请专利是为了保护真实创新,不是为了凑数或骗钱。如果技术没突破,宁可不申请,也别硬凑。找靠谱代理机构别信“包过”“低价批量”的承诺,正规机构会帮你评估技术是否值得申请,而不是怂恿你“广撒网”。保留研发证据实验记录、设计图纸、团队讨论记录……这些能证明你“真的在创新”的材料,一定要留好,万一被查能自证清白。

总结:专利“非正常”不是系统误判,而是在严打“专利泡沫”。对普通创新者来说,只要脚踏实地搞研发,完全不用担心被误伤;但要是想钻空子,劝你趁早收手——现在查得可严了!

作者:小辰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