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权要抗辩空间不足时,如何“借力说明书”?
专利权要抗辩空间不足时,如何“借力说明书”?
何时需"借力"说明书?
在专利答复中,什么时候需要“借力”说明书呢?
“借力”说明书,简单来说就是从说明书中提取技术特征补充到权要中,增强抗辩“火力”。
不同情况下,上提特征的目的和策略各有侧重。下面具体介绍三种常见需上提特征的情况:
情况1:原权要“无招架之力”
当原来的权要(包括从权)特征均已被对比文件披露,不存在抗辩空间;或者,与对比文件的区别技术特征较为常规,抗辩空间非常弱。此时,需要挖掘说明书中的其他技术特征来补充抗辩点,为答复注入“新活力”。
情况2:原权要“遭遇误判”
情景再现:权要中的术语“逆行”,而对比文件中使用相似术语“逆向行驶”,审查员认为二者相同。
实际上,“逆行”和“逆向行驶”实质不同,“逆行”是指方向相反的运动,“逆向行驶”是指运输工具违反交通规则,在禁止的方向上行驶的行为。因此,当前权要的表达与对比文件仅表面相似,二者实质不同,审查员“误判”了,此时可以上提说明书中术语“逆行”的定义,强调两者的区别,以突出申请权利要求与现有技术的实质差异。
简而言之,当审查员发生误判时,应主动上提更显著区分权利要求与现有技术的特征,使二者区别更加明显。
在明确了何时需要“借力”说明书后,如何在说明书繁多的技术细节和特征中挑选出需要“借”的内容呢?
“借”什么内容?
“借力”说明书时,选择借的特征非常关键,应当根据申请的整体策略和目标来决策。
一般来说,选择特征时前要先明确申请的定位,只有在清楚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后,才能有针对性地从说明书中提取合适的特征。
目标1:速战速决,快速获得授权
申请人想快速拿到授权,这时可以考虑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
这时可以直接从说明书中选取那些具有明显创造性、且能清楚区分申请与对比文件的核心特征进行上提。通过突出这类特征,能够构建一个简单但有力的抗辩点,使审查员能够快速理解两者的区别,提升授权通过的效率。
目标2:寸土必争,争取更宽的保护范围
若申请本身具备较强攻击性,值得争取更宽的保护范围,或者说明书中包含丰富的、能够用于抗辩的特征,这时可采用“寸土必争”的策略。
具体做法为根据实际情况逐次从说明书中逐层上提相关特征。其中,逐次上提是指每次答复时只上提一点。逐层是指从较宽泛的特征开始,逐步缩小范围。一旦某次抗辩成功了,后续更细化的特征便无需继续上提,这样逐次逐层的上提特征能争取到更大的保护范围。
这两种“借”特征的策略各有侧重,前者侧重于快速授权,后者则是为了争取更大的保护范围。无论选择哪个,下一步都需要对“借”的特征进行论述,那该怎么论述呢?
如何“借力打力”?
在专利答复过程中,如何借说明书之力,有力反击审查员的质疑呢?
关键在于根据上提说明书特征所处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论述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抗辩成功率。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轻松补充抗辩--针对上述情况1
此时,只需要简单论述新增特征未被公开且非显而易见即可,不需要详细论述和对比文件的区别。
原权要中的抗辩点和上提的新特征是相互独立的,此次审查意见只对原权要中的特征进行了评述,尚未给出针对该新特征的具体评述,故无法对其进行“纠错”。此时,我们可以优先针对原权要特征的评述内容进行抗辩,待下一轮审查意见针对新特征给出评述后,再针对新特征的评述内容进行回应更为有效。
细致精准地拆解差异--针对上述情况2
在审查员对原权要作出“误判”时,不能简单说明二者是不同的,需要详细论述和对比文件的区别,或为什么不存在启示。
因为新上提的特征与原权要的抗辩点是紧密相关的,而非彼此独立。原权要自身具备抗辩基础,但结合新特征后,抗辩力度会更强、更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只有将新增特征和原权要一起论述,才能充分展现与对比文件的区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同步抗辩,不能单独忽略任何一方。
此外,详细论述时需要注意,由于新增的特征尚未在审查意见中被评述过,不能直接针对审查意见提出异议,若贸然对审查意见“叫板”,反而影响沟通氛围和审查进度。
可见,只有准确把握论述重点和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借力打力”的效果,提升抗辩的成功率。
来源: 知观知行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