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准备申报高企的公司,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一开始就准备申报高企的公司,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有些公司本身是科技制造业的龙头集团企业,旗下拥有数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且还在不断地成立单体子公司,在这些子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确了未来将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那么从财务角度来看,初始阶段需要重点关注什么?
特别是应对未来的高企申报方面。很多企业都是在准备申报高企时才发现财务核算不规范,回头补救困难重重。作为财务,您需要从“一天”就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来搭建和运营这家新公司的财务体系。以下就是一些你现在必须立即着手关注的核心要点,其中包含了一些你可能知道的基础要求,以及一些你可能没注意到、但重要的“隐藏细节”。
财务在公司成立阶段应关注的核心要点(高企申报导向)
关键领域核心目标您需要立即推动的行动
1. 财务核算体系合规、独立、可追溯建立独立的会计账簿,从一笔费用开始就设立并使用“研发支出”辅助账。
2. 研发项目管理业财高度融合推动建立规范的《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立项编号 (如 RD01, RD02...)。
3. 知识产权 (IP)成果导向, 成本清晰跟踪每个研发项目的预期产出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并单独归集与专利申请相关的费用。
4. 人力资源人员费用精准归集协同HR, 清晰界定研发人员名单,对于身兼数职的人员,建立工时记录体系。
5. 内部交易定价公允, 留存证据制定与母公司及其他关联方之间的转移定价政策 (如技术服务、样品测试、材料调拨等)。你必须知道的,以及你可能不知道的
1. 财务核算规范:
不只是建个账套那么简单你必须知道的:独立核算:一开始就要准备申报高企的公司必须有自己独立的银行账户、会计账簿和纳税申报主体。
研发费用辅助账:这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强制要求。需要按每个研发项目(RD)设置辅助账,准确核算归集人员人工、直接投入、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新产品设计费等。
你可能不知道的(但极为重要):
“研发活动”的清晰界定:
不是所有在研发中心发生的费用都是研发费用。需要和技术负责人一起,严格区分真正的“研发活动”与“常规技术支持”、“产品售后分析”或“小批量试产”等。从一开始就错误归集,后期调整几乎不可能。
费用与项目的强关联:
每一笔报销的费用,无论是购买试剂、支付测试费,还是研发人员的差旅,都必须在报销单上填写其归属的RD项目编号。这是关键的内控和审计轨迹,财务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个制度。
2. 研发项目立项:财务要成为流程的“守门人”你必须知道的:所有研发活动都必须先立项,再投入。立项文件应包括项目目标、技术路线、预算、周期和预期成果。
你可能不知道的(但重要):
立项报告的“财务视角”:
一份合格的立项报告,不仅仅是技术文件。财务要推动在报告中加入明确的财务预算模块,以及明确的“预期知识产权产出”模块(预计申请几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等)。
这份文件需要研发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共同敲定,它将成为未来进行预算执行差异分析和研发绩效评估的基石。
项目结题管理:
一个项目不能无限期地进行。财务需要推动建立项目结题流程,形成《项目结题报告》,将实际支出与预算、实际成果与预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正是业财融合的体现。
3. 知识产权(IP)导向:
从费用到资产的闭环管理你必须知道的: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有明确要求。你可能不知道的(但极为重要):建立“IP-项目-收入”映射表:这是一项超越常规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
需要从一开始,就跟踪记录:
哪个RD项目产生了哪项专利?
这项专利的申请费、代理费等成本是多少?
未来,哪款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来源于这项专利?
这款产品的高新收入是多少?
这个映射表在申报高企时,是证明公司“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有力证据。现在不开始记录,3年后谁也记不清了。
4. 研发人员工时归集:
避免税务风险的“防火墙”你必须知道的:
研发人员的人工费用是研发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可能不知道的(但极为重要):
并非所有“研发中心”的人都是100%的研发人员。比如研发中心负责人可能有部分管理职能,一些技术人员可能还会为母公司的销售提供技术支持。对于这些“非全时”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税务局要求有合理的工时分配记录来支撑其人工费用的归集。
推动建立简易工时系统:
需要协同HR和IT,为这部分人员建立一个简便的工时填报系统或表格,让他们按月记录在不同RD项目上花费的时间比例。这在税务稽查时是无可辩驳的证据。
来源:老汪洞察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