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专利本位,打开专利格局
越过专利本位,打开专利格局
专利本位在专利权主体中是通病,该通病的结果是专利人员吐槽研发人员、领导、公司,甚至专利大环境。比如说研发人员没创新成果、研发人员不透露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不写技术交底书、研发人员不参加培训、领导不懂专利、公司不重视专利、低价值专利太多、专利赔偿额太低。
专利本位是什么?
专利格局又是什么?
专利本位指的是专利部门在自己利益层面开展专利服务。必然不存在只要求其他部门服务自己的专利部门,作为专利权主体的专利部门也是会开展一些专利服务的,如解答其他部门的专利咨询、培训其他部门专利意识、培训研发人员专利能力,这些都是在自己利益层面开展专利服务,也就是每个专利权主体的专利部门都在做的,打造出来的也就是专利基础工作。
专利本位的根本问题在于开展专利工作的初心是从专利出发的,没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受所在专利圈氛围的熏陶,自认是专业专家,其他同事就需要按专利的思维开展工作,从没想过的是其他同事也有自己的专业圈,哪个打工人不属于某个专业圈呢?专利权主体把多个专业圈整合到一起来创造业绩,那就是都需要抛开本位思维,不然专利权主体就创造不了业绩,一盘散沙,迟早完蛋。
现在知道了专利本位是什么,那专利格局又如何打开?
专利格局,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利已利他。专利利己就是需要在专利本位内做专业的专利工作;专利利他是需要知道客户,如高层领导、其他部门、其他同事的专利需求是什么,然后以专业能力解决专利需求。
客户的专利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走访交流,二是主动设定。这只是打开格局的手段,能否打开格局是需要从部门协同以及公司经营层面着手的。
利己的专利工作中,沉淀的专利信息有什么?
专利信息质量如何?哪些专利信息是能满足公司经营决策需求的?
哪些专利信息能满足其他部门或同事需求的?
专利信息在我国的专利权主体中是并不受重视的,认为就是专利数量和技术信息,但其实专利信息是能纳入商业决策的。比如一个专利权主体海外业务经营好的话,则可以分析其海外专利:如何起步、申请模式、国布局逻辑、合作资源、投入资源、踩过的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给出一份当前状况数据及简要描述,或者是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分析其布局专利的技术或产品是什么,因为这些可能是你想要的或者是研发想看的,在弄出这些后,你能做出什么?研发会真看?看了之后会用在业务开展?这样的模式,大概率对经营是没有价值的,若你从前述的几个维度去进行分析,那这些信息可以纳入公司的商业决策。
公司的商业决策也是分层级的,取决于专利部门在公司架构层级。开展专利服务,先是要对上级部门的商业决策服务,其次向其他部门的商业决策服务,再其次则需要考虑为公司高级别商业决策服务。这也是专利部门争取地位和发声权的渠道,如果开展的专利服务,能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则专利部门有好绩效和团队发展;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则专利部门能获取更多的公司经营信息,也即反哺专利信息的扩充,从而能更好的服务决策;能得到公司高层的认可,则专利部门能主动发起公司层面的专利项目以及参与公司商业决策制定。
来源:肖振春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