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驳回通知不是终点:从审查意见反推申请文件缺陷
专利驳回通知不是终点:从审查意见反推申请文件缺陷
一步:破译审查意见的 “潜台词”—— 找到被驳回的 “真问题”
错误做法:拿到驳回通知只看结论(“创造性不足”“公开不充分”),然后盲目补数据、改文字。
正确逻辑:审查意见的每句话都在 “提示缺陷”,要像解密码一样拆解。
案例 1:某机械专利被驳回(审查意见片段)“权利要求 1 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 1 相比,仅将‘金属齿轮’替换为‘塑料齿轮’,属于本领域常规材料替换,不具备创造性。”
→ 潜台词:你没说清 “为什么用塑料齿轮”,以及这个替换带来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反推缺陷?
抓关键词:圈出 “常规替换”“无创造性”“公开不充分” 等核心评价;
找对比依据:审查员引用的对比文件是哪篇?它和你的方案像的地方是什么?
定位漏洞:
若提 “创造性不足”:说明你没讲清 “和现有技术的差异” 或 “差异带来的特殊效果”;若提 “公开不充分”:说明技术方案的步骤、结构、参数写得太笼统,别人按你的描述做不出。
第二次修改:针对性 “补短板”—— 一次修改聚焦 “堵漏洞”核心目标:用少的改动回应审查员的质疑,别推翻原方案重来。案例 1 的一次修改(针对 “常规材料替换” 质疑)补差异:在说明书中新增 “塑料齿轮采用玻璃纤维增强 PP 材料(具体牌号 XXX)”,区别于普通塑料;
补效果:“该材料使齿轮重量减轻 40%,且在 - 20℃环境下的耐磨性比金属齿轮提升 20%(附实验数据),解决了现有设备在低温环境下能耗高的问题”;改权利要求:在独立权利要求中加入 “所述塑料齿轮为玻璃纤维增强 PP 材料制成,且具有 XXX 结构”,突出非显而易见性。
一次修改的 3 个原则不扩大保护范围:新增特征只能是原说明书中已公开的内容(避免 “超范围” 被驳回);数据要 “对口”:补的实验数据必须直接回应审查员的质疑(如质疑 “效果差”,就补对比实验);逻辑闭环:每处修改都要对应审查意见的某句话(附修改说明:“针对审查意见第 2 点,补充 XXX 数据以证明 XXX”)。
第二次修改:强化 “创新锚点”—— 让审查员看到 “不可替代性”若一次修改后仍收到 “继续审查意见”,说明漏洞已堵,但创新点还不够突出。
第二次修改要聚焦 “让你的发明不可替代”。
案例 2:某化学专利的二次修改(审查员二次意见)“虽然补充了实验数据,但效果提升幅度(5%)仍在本领域常规预期内,创造性仍不成立。”
→ 修改策略:挖掘 “意外效果” 或 “跨领域应用”。
第二次修改的关键动作挖 “隐藏效果”原方案只测了 “反应效率”,补充 “该方案还能使产物纯度从 90% 提升至 99.5%,且无需额外提纯步骤(附纯度检测报告)”—— 这是审查员没预料到的惊喜;讲 “技术故事”在说明书中新增 “本发明的配方比例(A:B=1:0.3)是经过 100 组实验筛选的优值,偏离该比例 5%,效果就会下降 30%”,证明不是 “常规选择”;缩范围保核心若独立权利要求太宽被质疑,可将从属权利要求中具特色的特征(如 “特定材料”“特殊比例”)加入独立权利要求,缩小保护范围但提高授权概率。
来源:专利申请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