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利也能“转化变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作用

· 中国专利新闻,科技项目新闻

一、作用 1:

匹配高新认定 “知识产权指标”,突破资质门槛

(一)核心匹配点:满足 “知识产权数量要求”,替代发明专利缺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 “企业拥有 1 项以上发明专利,或 6 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 / 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可直接填补发明专利不足的缺口。

某医疗企业研发 “便携血糖仪”,因发明专利申请周期长(2-3 年),优先申请 6 项实用新型专利(如 “可折叠采血笔结构”“血糖仪显示屏防摔结构”),3 个月内全部授权,顺利满足知识产权数量指标。

对比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周期短(6-10 个月)、授权率高(约 80%),能帮助企业快速达标,避免因专利数量不足错失认定机会。

(二)关键注意点:专利需 “与主营业务相关”,避免无效加分认定中对专利的核心要求是 “与企业主要产品(服务)的技术路线相关”,若实用新型专利与主营业务无关,即使数量达标也无法加分。某玩具企业申请了 “新型文具收纳盒”“智能花盆” 等实用新型专利,但主营业务是 “儿童智能玩具”,这些专利因 “技术领域不匹配”,在认定中被判定为无效知识产权,导致企业知识产权得分不足。

正确做法:围绕主营业务的 “产品结构改进” 申请专利,如玩具企业可针对 “玩具安全锁结构”“可拆卸玩具组件” 申请专利,确保专利与核心技术强相关。

(三)实操建议:按 “认定周期” 规划专利申请,避免临时抱佛脚高新认定需提交 “近 3 年内授权的专利”,企业需提前 1-2 年规划申请:若计划次年申报,需在当年完成专利申请,确保次年能拿到授权证书。

某自动化设备企业因未提前规划,申报前 6 个月才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因授权周期未到,无法提供证书,导致知识产权指标未达标,不得不推迟 1 年申报。

建议按 “申报年份 - 1 年” 启动专利申请,选择 “加急审查”(需额外缴费,可缩短 2-3 个月授权周期),确保认定时专利状态为 “已授权”。

二、作用 2:

助力 “科技成果转化” 指标得分,提升认定通过率

(一)核心价值:实用新型专利是 “成果转化” 的重要载体高新认定中 “科技成果转化” 占 30 分(总分 100 分,70 分合格),要求 “近 3 年内科技成果转化≥5 项”,实用新型专利可直接作为 “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服务或工艺。

某五金企业将 “新型节能门把手结构” 的实用新型专利,转化为实际产品推向市场,年销售额达 500 万元,该转化案例在认定中被判定为 “有效转化”,获得相应得分;

同时,企业还将 “可调节工具架结构” 专利应用于生产工艺改进,提升生产效率 20%,又新增 1 项转化案例。1 项实用新型专利可对应 1-2 项转化(如产品转化 + 工艺转化),帮助企业快速积累转化数量。

(二)转化证明:需提供 “专利 - 产品” 关联证据,避免空口无凭认定时需提交 “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证明实用新型专利已实际转化,常见证据包括:

一是 “产品销售证明”(如专利产品的销售合同、发票,需标注专利号);

二是 “生产应用证明”(如专利技术在生产线上的应用记录、工艺改进报告);

三是 “检测报告”(如专利产品的第三方性能检测报告,体现专利技术带来的改进)。

某家具企业仅提交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未提供转化证据,被认定机构质疑 “成果未实际转化”,转化指标得分仅为 10 分(满分 30 分);

而另一企业提交 “专利产品销售合同(含专利号)+ 产品检测报告”,转化指标得分为 25 分,大幅提升通过率。

(三)避坑提醒:避免 “虚假转化”,认定机构会实地核查部分企业为凑足转化数量,虚构 “专利 - 产品” 关联,如将非专利产品标注为 “专利产品”,这种 “虚假转化” 很容易被识破 —— 认定机构会通过 “专利技术特征与产品实际功能比对”“生产现场核查” 等方式验证。

某电子企业虚构 “智能插座专利转化” 案例,提供的销售合同中产品型号与专利技术参数不符,现场核查时也未发现该专利产品的生产线,被判定为 “虚假转化”,认定申请直接被驳回,且 3 年内不得再次申报。专利申请

三、作用 3:

提升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形象,增强认定说服力

(一)核心体现:专利数量与质量反映 “持续创新能力”认定机构会通过专利情况评估企业的 “持续创新能力”,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多、与主营业务关联度高,能证明企业具备稳定的技术创新输出。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近 3 年授权 12 项实用新型专利(均围绕 “汽车减震组件”“轻量化连接件” 等核心产品),且每年申请 4 项,认定机构评价 “企业创新能力持续稳定,技术积累深厚”,在 “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 指标中额外加分。

反之,若企业仅在申报前集中申请少量专利,会被质疑 “为申报而申报,缺乏真实创新能力”,影响整体评审印象。

(二)加分延伸:专利可支撑 “研发费用归集”,佐证研发真实性高新认定要求 “近 3 年研发费用占比达标”(销售收入≤2 亿元,研发费用占比≥4%),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过程可作为 “研发项目” 的支撑,帮助企业合理归集研发费用。

某机械企业围绕 “新型液压油缸结构” 的实用新型专利,设立 “液压油缸轻量化研发项目”,将专利申请前的 “设计费、实验费、材料费” 纳入研发费用,不仅满足费用占比要求,还能提供 “研发项目 - 专利” 的关联证据,证明研发活动真实存在。

若企业无专利支撑,研发项目易被认定为 “非创新性项目”,研发费用归集也可能被质疑不合理。

(三)案例参考:中小微企业靠实用新型专利实现高新认定某中小微环保设备企业,因资金有限无法投入发明专利研发,聚焦 “污水处理设备结构改进”,3 年内授权 8 项实用新型专利(如 “可拆卸过滤组件”“节能曝气装置”),其中 5 项专利实现产品转化,年销售额增长 30%;

同时,企业以这些专利为支撑,归集研发费用 150 万元,满足费用占比要求,以 78 分的成绩通过高新认定,成为当地 “中小微企业靠实用新型专利拿高新” 的典型案例。

四、转化变现:实用新型专利除了助认定,还能带来这些实际收益

(一)变现路径 1:专利产品溢价销售,提升市场竞争力拥有实用新型专利的产品,可通过 “专利加持” 提升品牌认可度,实现溢价销售。

某家居企业的 “可折叠沙发床” 因采用 “新型折叠铰链结构”(已获实用新型专利),相比无专利的同类产品,定价提升 20%,仍因 “结构新颖、使用方便” 获得消费者青睐,年销量突破 10 万件,专利带来的溢价收益达 800 万元。

企业可在产品宣传中突出 “专利技术”,如包装标注 “实用新型专利产品 专利号:ZLXXXXXXX”,增强消费者信任。

(二)变现路径 2:专利许可或转让,获取额外收益若企业专利暂时不用于自身生产,可通过 “许可” 或 “转让” 获取收益:许可他人使用专利(如收取年费,通常为专利产品销售额的 1%-3%);

或直接转让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转让价通常为 1-10 万元 / 项,视技术价值而定)。

某电子元件企业将 “新型连接器结构” 的实用新型专利,许可给 3 家同行企业使用,每年收取许可费 50 万元;同时转让 2 项非核心专利,获得转让收入 15 万元,专利成为企业的 “被动收入来源”。

(三)变现路径 3:享受地方政策补贴,降低创新成本多地对实用新型专利有专项补贴,如 “授权后补贴 1000-5000 元 / 项”“用于高新认定的专利额外补贴 2000 元 / 项”,企业可通过专利申请获取政策红利。某科技企业在深圳申报实用新型专利,获得 “授权补贴 3000 元 / 项”,同时因专利用于高新认定,额外获得 “认定配套补贴 5000 元”,10 项专利共获得补贴 3.5 万元,降低了专利申请与维护成本。

企业可通过 “地方科技局官网” 查询补贴政策,及时提交申请材料(如专利证书、认定证书)。

来源:专利申请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