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博客标题
01
「专精特新」并不是一个新词
事实上我们回溯「专精特新」,2011年就已由工信部提出。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也倡议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十年前到今天,「专精特新」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
2013年,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首次部署
2018年末,工信部开展了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励志在三年内培育出6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1年7月,会议首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1年9月,北京交易所宣布设立,其核心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
以及在今年两会的工作报告中,提及“将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2022年准备再培育国级“小巨人”企业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02
什么是「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概念: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定义,“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主要包括:
1工业和信化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省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3.市认定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其中“四化”特征是指:
专:专业化——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和技术的专有性
精:精细化——工艺技术的精深性、精巧性,产品的精致性、精细性、精确性和精美性
特:特色化——产品的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经营性,具有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的独立属性
新:新颖化——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功能的新颖性,比传统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更大的附加值、更好经济效益和更加显著的社会效益。
03
为什么大力扶持「专精特新」?
一般来说,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都出自制造业。
目前,我国制造业正从“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逐步走向“三高一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其中,技术创新是发展关键。而中小企业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中,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适应需求进行创新的愿望强烈,是创新的主力军和重要源泉。
提出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本质上是引导中小企业向创新领域发展。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65%的发明专利,75%的企业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一方面,通过扶持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能够有效服务【分配→流通→消费→生产】循环。
另一方面,想必大家依然印象深刻18年6月的是我国制造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事件。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一项新规定,要求使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的半导体供应商在向华为出售产品之前,必须获得美国政府发行的许可证,试图切断对华为的芯片供应。120天的缓冲期后,华为迎来‘最严禁芯令’”。
“卡脖子”问题的本质是“技术垄断”,体现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产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不仅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发展,也卡住了经济的“命脉”。
而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正是为了解决“卡脖子”难题。
目前工信部开展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已经开到了第三批,培育的重点领域也越来越完善。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