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快速预审与申请前评估的区别与联系

· 中国专利新闻

专利快速预审和专利申请前评估,是与专利申请直接相关的两个专业术语,是专利申请流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重要的问题。

下面进行详细解读。

从两者的核心定义与目的来看。

专利快速预审定义:指符合要求的申请主体,将专利申请提交至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进行预先审查,预审通过后,再正式向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从而进入快速审查通道的官方程序。

专利快速预审核心目的:大幅缩短专利审查周期。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可从平均20个月缩短至3-6个月。

专利申请前评估定义:指在提交专利申请之前,申请人(或委托专利代理机构)对技术方案进行的内部评估和分析。它不是一个官方程序,而是一种商业或战略决策行为。

专利申请前评估核心目的:提高专利申请质量和授权成功率,规避风险,确保申请行为与商业目标一致,从而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

其次,我们看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下面用一张表格清晰展示。


对比维度

专利快速预审

专利申请前评估

性质

官方行政程序,有明确的规章流程。

内部商业分析或咨询服务,无固定格式。

执行主体

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官方机构)。

申请人自身、企业IPR或委托的专利代理机构。

时间节点

在向国知局提交正式申请之前,但必须在保护中心预审通过后。

在做出申请决定之前,通常在技术方案完善后、撰写申请文件之前。

核心内容

1. 审查申请主体和领域是否符合要求(备案制)。

2. 对申请文件进行形式审查(文件完整性、格式)。

3. 进行初步的新颖性、创造性检索(比评估更正式)。

4. 提醒修改明显缺陷。

1. 技术价值与可专利性判断(是否值得申请专利)。

2. 侵权风险分析(FTO-自由实施分析)。

3. 专利稳定性初步评估(检索现有技术,判断新颖性/创造性)。

4. 申请策略规划(类型、时机、地域、布局)。

法律效力

预审合格不代表终授权,但意味着文件合格,可以进入快审通道。

无任何法律效力,仅为申请人提供决策参考。

结果

预审合格通知书或修改意见。

一份评估报告或内部决策建议(如:建议申请、建议放弃、建议修改)。

成本

通常免费(政府提供的服务)。

需要内部人力成本或支付给代理机构的服务费用。


再者,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同作用。

尽管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在优化专利申请流程中紧密相关。

一是两者在流程上有着承接关系。

一个理想的流程是:

完成技术研发→ 进行申请前评估(决定申请并完善方案)→ 准备申请文件 → 提交保护中心进行快速预审 → 预审通过后正式提交申请。

如果没有进行申请前评估,直接拿着存在明显缺陷的技术方案去请求预审,很可能会因为创造性不足、不属于保护中心支持的产业领域等原因被预审员驳回,浪费了宝贵的快审资格名额。每个申请主体每年的预审名额是有限的。

二是两者在质量与效率上形成互补关系。

申请前评估保证“质”,确保要申请的技术方案是高质量的、有价值的、授权前景高的。快速预审保证“速”,为这些高质量的技术方案提供一条“高速公路”,让其快速获得授权。

两者结合,实现了“又好又快” 的目标。只求快不求质,会导致垃圾专利增多,浪费审查资源;只求质不求快,可能错过市场时机。

三是两者在风险控制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申请前评估中的FTO(技术自由实施)分析可以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降低未来诉讼风险。快速预审的初步检索也能从审查员角度帮助发现一些明显的现有技术,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做全面的FTO。

来源:智策维度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