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申请数量不足、延期与当地催促申请等现象会不会成为今后常态?

· 科技项目新闻

往年临近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截止日期时,科技工信部门通常只是按流程发布通知,而今年却多次主动联系企业,提醒申报进度,甚至催促尽快提交材料。与此同时,不少地区反映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公司数量有所下降,材料提交延迟的情况也明显增多。这些迹象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申请与管理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认为这是未来这类情况,或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究其原因,先是政策环境的变化。随着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标准逐步细化,评审日趋严格。以往部分企业可能依赖“包装”通过认定,如今在更加规范的审核机制下,这类操作的难度大大增加。一些自身条件不足的企业有自知之明,望而却步选择不报,导致申请高新的总量有所下降。

其次,企业自身的创新基础面临考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核心是持续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在经济增速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知识产权储备薄弱的问题凸显。当企业无法在短期内达到认定要求的硬性指标时,一些省份按照实际情况只能选择延期申请或放弃申报。

此外,地方的行为模式也在转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也与地方产业政策绩效挂钩。面对企业申请意愿下降的苗头,当地科技工信部门难免感到压力,主动催促、指导企业申请成为自然选择。这种“上门服务”看似积极,却也折射出企业自主申报动力的减弱。

从长远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含金量,要靠企业真实的创新实力来支撑。如果仅为了申报而临时准备,或依赖部门催促推动,无疑背离了认定的初衷。对企业而言,需要摒弃突击申报的心态,将创新融入日常经营,扎实投入研发,逐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管理部门而言,包括税务、财政等部门,工信局或科技局除了动员申请,更应思考如何培育创新的土壤,通过优化政策环境,政策实施稳定的环境,增加政府公信力和信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

未来,高新申请数量不足、延期提交、部门催促等现象可能会(大概率)更加常见。这既是挑战,也是契机。它促使各方回归本质,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让创新真正成为发展的持久动力。

我还相信我的观点,今后3年,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数量会逐步下降,因为前三年推进的速度和评定的数量太快,没有遵循循环渐进,用行政手段过快完成工信部三年的专精特新计划。

来源:慧企先锋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