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报高企还是创新型中小企业
先报高企还是创新型中小企业
“高企能直通创新型中小企业,是不是先攻高企更划算?”“我们在备高企材料,发现已经够得上创新型中小企业标准,要不要先报?” 这两个问题,成了不少科技企业申报政策资质时的 “选择困难题”。
真相是:高企与创新型中小企业并非“非此即彼” 的竞争关系,而是政策培育体系中 “互补递进” 的两个节点。高企的 “直通车” 特权确实存在,但 “先创小后高企” 的路径对部分企业更具现实价值。
一、先理清关系:不是“谁包含谁”,而是 “阶梯中的不同站位”
很多企业误以为“高企级别更高,创小可有可无”,但从政策设计逻辑看,二者的定位截然不同,甚至存在 “功能互补”:
1. 核心定位:一个重 “科技产业化”,一个重 “创新潜力”
高新技术企业:聚焦“成熟创新能力”,要求企业已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且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不低于 60%,本质是对 “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 的认证;创新型中小企业:侧重 “早期创新潜力”,只要在技术、管理、模式任一维度有创新,且满足专业化、成长性指标即可,是优质中小企业的 “入门凭证” 和专精特新的 “前置门槛”。
2. 申报关联:高企有 “直通车”,但创小是 “必经梯”
政策明确了双向关联规则:
高企→创小:直通车特权:有效期内的高企可跳过综合评分,直接通过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只需在线填报基本信息,无需提交额外材料;
创小→专精特新:强制前置:要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必须先拿到创新型中小企业资质,这是无法绕过的政策要求;
高企≠免创小:即便成了高企,若想冲击专精特新,仍需按流程获取创新型中小企业资质(只不过可走直通车快速拿证)。
二、两种顺序对比:算清“时间账”“资金账”“成长账”
选择申报顺序前,先看两组核心数据对比,不同路径的差异一目了然:
申报顺序
时间周期
资金收益节奏
核心优势
潜在短板
先高企后创小
8-12 个月(高企)+ 2-3 周(创小直通车)
高企补贴(20-100 万)到账快,创小补贴后续叠加
一步到位拿高企核心红利,创小零成本追加
前期投入大,若高企失败则颗粒无收
先创小后高企
1-3 个月(创小)+ 8-12 个月(高企)
创小补贴(5-20 万)先到账,高企补贴后续跟进
快速拿政策反馈,为高企积累申报经验
补贴金额初期较低,需分阶段申请
具体到企业实操,两种顺序的适配场景更关键:
三、路径一:先攻高企,再拿创小—— 适合 “成熟型科技企业”
若企业已满足高企核心条件,且现金流稳定、能承担较长申报周期,这条“高举高打” 的路径效率更高。
适用企业画像:
成立满3 年,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已超 60%;已拥有 1 项 Ⅰ 类专利或 5 项以上 Ⅱ 类专利,研发费用占比达标(如年营收<5000 万的企业研发占比≥5%);科技人员占比≥10%,且研发活动持续开展 3 年以上。
典型案例:
苏州某电子科技企业,2024 年初已积累 3 项发明专利,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达 75%。企业集中 3 个月准备高企材料,当年 10 月通过认定,拿到 80 万元省级补贴。11 月凭借高企资质走直通车,仅用 10 个工作日就完成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额外获得 10 万元市级补贴。
核心优势:
1.红利大化:高企不仅有直接补贴,更能享受15% 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普通企业 25%),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高达 175%,长期收益远超创小;
1.流程简化:创小直通车无需重复提交研发数据、知识产权等材料,相当于“一次准备,两次获益”;
1.品牌增值快:高企资质在招投标、融资谈判中认可度更高,能快速提升企业市场地位。
四、路径二:先拿创小,再攻高企—— 适合 “成长型科技企业”
若企业处于创新初期,虽有一定研发基础但尚未满足高企全部条件,先拿创小“试水” 是更稳妥的选择。
适用企业画像:
成立1-2 年,已有部分研发成果(如 2-3 项软著或实用新型专利),但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暂未达标;研发费用占比接近高企要求,但缺乏连续 3 年的研发数据支撑;想先进入政策培育体系,获取政府辅导和资源对接。
典型案例:
杭州某生物医药企业,2023 年成立满 2 年,拥有 2 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费用占比 4.8%(距高企 5% 的要求仅差 0.2%)。企业先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1 个月内通过认定,拿到 8 万元市级补贴,同时被纳入当地 “高企培育库”。在政府辅导下,企业补充研发投入数据,优化知识产权布局,2024 年顺利通过高企认定,再获 60 万元补贴。
核心优势:
1.风险低化:创小申报门槛低、周期短,即便后续高企申报遇挫,至少已拿到创小补贴和培育资源,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1.培育精准化:成为创小后可优先获得政策咨询、研发对接等服务,部分地区还会提供高企申报“一对一” 辅导,通过率提升 30% 以上;
1.资金及时化:创小补贴虽金额不高,但能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及时雨”,缓解前期资金压力。
五、关键提醒:这3 类企业别选错顺序
1. 想冲专精特新的企业:先拿创小是 “必选项”
无论是否申报高企,若目标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或“小巨人”,必须先通过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建议这类企业尽早布局创小,避免因资质缺失错过专精特新申报窗口期。
2. 研发投入不足的企业:先创小 “攒经验”
高企对研发费用的要求严格(需提供3 年明细账、研发项目立项书等),若企业尚未建立规范的研发核算体系,可先通过创小申报梳理数据,为高企做好 “财务准备”。
3. 临近高企申报截止的企业:优先保高企
若距离当年高企申报截止仅剩1-2 个月,且材料已基本准备齐全,建议集中精力攻高企。创小申报常年开放(如上海分 4 批次申报),后续补报完全来得及。
六、申报避坑:这2 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误区1:“高企能直通创小,所以创小没用”
错。创小是专精特新的“入场券”,若企业未来想冲击细分领域龙头,没有创小资质寸步难行。且部分地区对创小有专项支持,如浦东新区对新认定创小给予 15 万元补贴,叠加高企补贴更划算。
误区2:“先报创小会影响高企申报”
错。
创小的创新能力、成长性指标与高企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要求高度重合,先报创小相当于为高企做“预演”,反而能发现材料漏洞(如专利关联性不足、研发数据不完整),提前修正提升高企通过率。
来源:乐诚企服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错误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